迟冠卿
写作能力是学生的综合素养之一,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然而学生在写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刚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充满期待,这既是学段上的一次晋升,也是心理上的一次跳跃。在这之前,作为小学生的他们更多的是被父母和教师管护着,心存依赖。进入初中后,学生想通过改变自我来增加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因此愿意表现自我,喜欢向教师表白。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给学生更多说和写的机会,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养成乐于写作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初中学习,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会再次审视自我,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更多的加工,并开始融入大量的个人思想。但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学生开始学做“观察员”,把情感和故事悄悄写入日记。这时,教师只需给他们正确评价事物的态度即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写作要求上强调逻辑性,注重条理,增强理性。这样结合学生心理状态的作文指导也符合初中教材文体的安排,即由记叙到议论的过程。
初一的作文教学应尽量保持学生的纯真情感。要引导他们写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题目做到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在设计作文题目时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总是在《我熟悉的人》《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中翻来覆去,学生自然乏味;如果改为《我的“铁哥们”》《爱唠叨的妈妈》《表扬单上没有的人》等,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真情实感。这一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
由于当今社会信息交流频繁,学生接受的知识成倍地增长,思考逐步趋向深刻,因此到了初二,学生逐渐进入调整期,其特点是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别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学生这一时期心理上的变化,作文教学不要停留在让学生写一些直觉性的材料上,而是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散文与科学说明文,注入托物抒情一类的文章,如《路灯》《镜子》《煤》《蜡烛》等命题作文,学生会写出一些新意。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感情,满足他们的需要,积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从大量生活琐事中选择最有特色的材料,从而有目的地选取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来表现生活,并上升到一定的哲理角度。
初二的学生眼界开始放宽,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有的喜欢翻阅《卡通漫画》《读者》《意林》等杂志,谈论国内外大事;有的喜欢品读当前发表的小说,甚至有创作小说的意愿。此时他们很有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教师可以将作文题目适当放大些,与时事联系密一些。如看了电影《晚钟》后,根据大家的争论,写一篇评论《晚钟?丧钟?警钟?》;在中超足球赛期间则写一篇综合评论《我对足球“黑哨”的看法》等等。
在初三阶段,学生心理日趋成熟,感情世界愈加细腻,一丝朦朦胧胧的情感,一缕若有若无的情丝,一份年少轻狂的豪情,一帘甜蜜羞涩的幽梦……那么真实,又那么动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份纯真,切不可将学生的文思扼杀在羞辱中,切不可将学生的梦想扼杀在轻视中,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引领,提倡学生述真情,写实感,唯有真情才能动人,才能表达出一个人的心声和真实的想法,这也正是写作的目的所在。有一名女生,在写爸爸送她参加比赛的习作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火车马上就要开了,望着损坏的行李袋,爸爸做了一件让我大吃一惊的事,他解下了自己的裤腰带,把它仔细地、结实地绑在了行李上……爸爸的身影越来越远,但他双手提着裤子的动作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亲爱的爸爸,我怎么做才能报答您的恩情啊……”。这名女生在读这篇作文时,学生先是哄堂大笑,随后却是一阵沉默,部分女生在偷偷地擦拭眼角的泪花。是啊,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所以感动心灵,引发共鸣。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多从正面鼓励,使其树立起信心。当他们有了受重视的平等感、愉悦感时,写作思路自然有如泉涌。而评判作文时要侧重评其优点,不在字词错误上纠缠,多加鼓励,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慰藉,心态得到平衡,自信心和上进心得到充分保护,写作兴趣不断增强,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