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华
摘 要: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纵观长期以来的初中语文写作教育,其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依然是不乐观。学生在写作时仍然会遇到很多障碍,面临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动力,成为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学生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十分必要,也是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章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写作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经济时代对整个社会的要求,而对初中教育教学来讲,实现学习型组织的简历,不仅是教育教学的要求,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措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更加贴近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
一、初中语文写作现状
1.教学的观念和方法陈旧
初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也不例外,单一的讲述成为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但是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需面对的主要问题。而教学观念的陈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2.教学互动不足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并因材施教。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严重不足,一言堂仍然是目前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难以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发挥积极性,很容易造成思维的僵化,这样就很难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变化莫测的语文写作中显得束手无策。
3.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初中写作要求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目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教师布置规定的任务,学生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之间存在很大问题,只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这一点在我国初中语文写作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大差异,成为制约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鉴于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现代语文写作教育教学的重点,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才能解决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的难题。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主导课堂,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也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同时协助学生及时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
2.运用互动式教育
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思维,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教学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互动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实现互动式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
3.建立学习型小组
学习型组织是对社会提出的要求,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成员实现终身学习,这与自主学习具有很大关联性。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协助学生建立学习型小组,使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取长补短。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型小组成员的组成需要进行合理优化,也就是将成绩不同、特点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这样就能够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学习。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指标。初中语文写作的特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因此实现自主学习就成为现代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初中语文写作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林.中学自主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瑞雪.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与初中作文教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