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摘 要: 二十世纪,我国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精英院校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以“211”工程、“985”工程大学为代表的精英院校生源结构日益“单一化”, 其作为国家精英教育的代表,频频因为生源本地化居高不下、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饱受质疑。在社会强烈呼唤公平正义的当下,如何更好地权衡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公立精英教育发展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精英院校 生源结构 “单一化” 教育公平
2010年,国家颁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随后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落实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日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教育部之所以会对我国重点高校的招生频频发力,主要与近年来以“211”工程、“985”工程为代表的精英院校出现的生源结构变化相关。
近年来,我国以“211工程”、“985工程”大学为代表的精英院校生源结构呈现日益“单一化”的倾向,农村生源比例更出现日益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质疑。
一、精英院校生源结构的“单一化”现象
精英院校作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研究其生源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选取我国精英院校的典型代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析当前我国精英院校生源结构呈现的“单一化”现象。当前我国精英院校的生源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一)生源区域结构的“单一化”,即生源的本地化现象。精英院校的生源本地化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在京生源数相比其他各地而言,一直占绝对优势。刘希伟所做的研究显示:“2006-200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在京生源比例数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北京大学的生源比例由17.01%上升至22.00%,相应的清华大学则从15.22%上升到了22.48%。”[1]从绝对数值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在京生源数并不大,然而由于两所大学在全国实行配额制招生,两所大学的在京生源比率相比其他地区仍较大,北京大学被冠以“北京人的大学”也不无理由。在这里,笔者忍不住发问:难道所谓的精英院校仅仅是“本地人的大学”?
(二)生源的城乡比例失衡,农村生源结构呈持续下降趋势,精英大学生源结构的农村籍学生群体逐渐减少。根据刘云杉的研究,在1978年至1998年间,北京大学新生中家庭出身为农民的学生比例为20%~40%,2000年以后,农村户籍新生比例只为10%~15%。[2]就连一直受农村考生青睐的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籍新生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39%下降到2007年的32.1%。[3]同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斯敏等人的研究显示,2010级清华大学新生的农村生源仅占总数的17%,而当年农村考生的比例占总数的67%。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精英院校生源结构已出现明显的城乡结构失衡。
(三)干部子女进入精英院校的比例持续上升,低收入阶层子女进入精英院校的比例日益下降。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生源家庭背景所处社会阶层也发生很大变化,以“985工程院校”为代表的精英院校,生源结构中干部子女的比例持续上升,农民阶层进入精英院校的比例却持续下降。以北京大学为例,根据梁晨、李中清等人的研究,北大干部子女的比例从1952年的11%上升到1973年的22%。1974年到1976年间,干部比例下跌至10%。此后干部子女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80年代的20%以上,到1990年代初期的30%以上,到1997年更是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比例,达到39.76%,成为比例最高的父辈职业。[4]寒门子弟离精英院校越来越远,干部子女利用优势的社会资源,离精英院校越来越近,加上国家实行的推免政策,“马太效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正发挥作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我国精英院校的生源结构日益“单一化”,生源的“本地化”、“城市化”、干部子女比例持续上升、农村子女比例日渐下降等问题日渐凸显。
二、从“单一化”现象看入学机会公平问题
精英院校,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然而在大众化形势下,我国精英院校生源结构的“单一化”却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地区、城乡及社会阶层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地区入学机会的差异。近年来,所谓的精英院校被“本地化”,成为某一地区的大学,在此,笔者不禁发问,难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学生而言,要进入精英院校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当前政府已经逐步出台一系列政策缩小差距,但仍收效甚微。高等教育地区公平性问题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城乡入学机会的差异。由于城乡在教育经费、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享有更充足的教育资源、更优秀的师资队伍、更先进的教学设备,这是造成城乡入学机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预示着农村考生获得进入精英院校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考生,农村考生要进入精英大学深造,就必须付出高于城市考生几十倍的努力,难道这不是精英院校的“城市化”?城乡学生的入学机会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近年来,干部子女上精英院校的比例持续上升,低收入阶层子女进入精英名校的比例日益降低。由于各社会阶层所占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不同,因此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同。王伟宜的研究表明:“由于当前我国十大社会阶层在三大资源的占有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相应子女的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存在的差异会影响各阶层子女在全国统一高考中的分数并决定各基层子女能够拥有多少高等教育机会,最终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5]此外,优势阶层会利用自身具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增加子女入学的机会,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只有靠自身的学业资本,尽可能地增加自己入学的机会。因此,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
三、思考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这一直以来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难题。那么到底何为教育公平?对此,杨德广认为:“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权利平等主要指在法律上要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而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性别、种族、地域,都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成员,无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都有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6]笔者比较认同杨德广教授的观点,因此笔者所指的高等教育公平皆是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当然,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平均主义,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的范畴”。[7]
目前我国精英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生源结构存在本地化,城乡比例失衡、农村生源结构呈持续下降趋势,干部子女进入精英院校的比例持续上升,低收入阶层子女进入精英院校的比例日益降低等问题。与此同时,作为世界顶尖的精英院校,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精英院校生源结构逐渐多元化,在追求知识精英的同时,向教育的公平化方向发展。
我国的精英大学作为公立大学代表,以政府的财政、政策为支持,而哈佛大学则是一所私立大学,其正常的运行完全依赖于私人资本的捐赠或赞助。作为公立大学的典型代表,精英大学的资金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依赖于纳税人的纳税,享有一般院校所没有的资金、政策、项目、师资队伍等优势,享有私立院校所没有的经济及政策优势,却不能在招生中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相反生源结构中城乡比例的失衡逐渐严重,干部子女比例日渐上升,农村生源的比例逐年下降;作为私立大学代表的哈佛大学在面对资金募集压力的同时,仍能尽量保障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与生源质量。为此,我们不禁反思:公立大学的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待我们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希伟.2006-2009年“985工程”院校招生区域公平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41-43.
[2]郭少峰.刘云杉:“寒门子弟进名校”如何不再难.[EB/OL](2011-10-29)http://edu.people.com.cn/h/2011/1029/c227696-2386132411.html.
[3]赵婀娜等.重点高校的学生农村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了[N].人民日报,2009-01-15(11).
[4]梁晨,李中清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12.
[5]王伟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社会阶层的视角[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103.
[6]杨德广.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64.
[7]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