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18 21:44张秋云
考试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布白教学运用语文教学

张秋云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中国绘画讲究“布白”手段,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布白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前、课中、课后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艺术布白,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布白 语文教学 教学运用

国画艺术讲究布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将起到“无形胜有形”的奇效。由此我想到,语文课堂教学事实上也要讲究布白:恰到好处的布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插上思想的翅膀,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新。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布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其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课前自读布白,增强自读意识

课前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对于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课前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在自悟后反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从而初步领会文章的真意。

我向学生推荐读黄蓓佳的《心声》,并给他们留下一道作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困惑与成功,成长中的你是否愿意把心中的感慨说给爸爸妈妈听呢?为什么?答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听听黄蓓佳的“心声”吧,课后先读读《心声》。”这样一种布白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打开学生求知的欲望之门。

二、课堂相机布白,拓展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一般靠教师精心而详细的讲授,但有时不失时机地设置一点空白,让学生去品味、去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揭题布白,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一开始接触到课题时,能引起学生许多遐想,教师因题制宜,在解释课题时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在揭题之后,大胆延长学生自学课文的时间。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更注重留足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课文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揭题后,学生都知道史铁生怀念母亲,此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呢?”学生立刻给出了几个答案,我没有说对错,只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文章。学生兴趣高涨,希望解决问题的愿望更强烈。给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常常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能。应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读课文中进行思考的能力大大提高。

2.问后布白,引发思考。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可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语句啰唆,颠三倒四。究其原因,我认为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缺少思考时间。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问,例如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都是难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若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即使能理解文本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若逐步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先生”相比,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因此,我认为,每次提问(特指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特别要让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有足够布白的决心:一分钟甚至十分钟。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个甚至多个多角度的答案。

3.读后布白,品味想象。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鼎湖山听泉》一课。前面的引题、入题都非常好,之后的配乐朗读更是锦上添花,学生沉醉其间,连听课老师都仿佛“听”到了那汩汩的泉水声……遗憾的是,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回味、想象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而是就此破坏那“静谧”的氛围,让学生“呜哩哇啦”地读起了课文,错失了一次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领悟力的良机。我认为,在朗读完美文后,如果学生已融入其中,教师不宜为抢时间、赶进度或怕“冷场”而速战速决,应留足时间让学生体悟,为其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文意助一臂之力。教师朗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很能感染学生,但教师的情感体验却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适当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入情境,凭借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4.板书布白,提高能力。板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教学法宝,它可以比较精练、直观地表现课文的结构或揭示重难点等,因此,很多教师都下足了工夫设计板书。板书的完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教师会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补充,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譬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板书时就特意只写了一个“盼于勒”、“赞于勒”,而把“见于勒”和“躲于勒”留给学生看书、思考、完成。

5.答案布白,尊重个性。语文不同于数学,它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1+1”在数学中等于“2”,在语文中却有可能是“11”。语文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万万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相应的,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完全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们不必统一,强求一致,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作者最后写出了要“好好活,好好活”。我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有学生说是作者要自己和妹妹好好活下去;有学生说是作者要自己和妹妹为了母亲好好活下去;有学生说“好死不如赖活”,活着终究是有希望的;还有人说这是作者看透了生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才感慨要好好活下去;更有人说这是作者启发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好好活下去……他们的理解没错,有文字的,有语言的,有思想的。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留出答案的空白,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尊重他们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他们回答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偏激或阴暗思想要及时加以疏导和指引,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评价布白,培养意识。课堂教学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某些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其实行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可能更真实、客观。譬如,我在请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从不急着给他下定论,而是先请他自己谈谈朗读的好坏,自己给自己打分。然后,请其他同学表达自己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为了在同学面前“争脸”,学生读书一般都很认真、尽心,“预读”工夫肯定做到家了。

三、课后拓展布白,实践大语文观念

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主学习。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时善于恰当地布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书、向生活学习“语文”。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做收尾工作时,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抄写或练习作业,而是巧妙“布白”,置疑同学:鲁达还会回来吗?鲁达上梁山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好汉的故事呢?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后,我顺势推荐了《水浒传》。那段时间,学生人手一本《水浒传》,张口林冲,闭口武松,害得我不得不特意为他们举办了一次“《水浒》故事擂台赛”。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设置,不是空白,不是甩手不理,而是交托给学生的“自留地”,是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丰富想象、自主学习的一方舞台。

总之,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布白,可以使教师从不停地讲解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可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其思路,提高其能力和思维质量。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布白艺术,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1988.

[2]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2000.

[3]论各科素质教育.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宗白华.艺镜.北大出版社,1987.

[6]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7]周成义,薛玉琪.浅谈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

猜你喜欢
布白教学运用语文教学
论书法的布白
浅析中国画的虚实关系
“布白”技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