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代古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2014-08-18 20:13张静
艺术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琴学

张静

摘 要:汉代古琴是中国传统民乐的最早形式之一,借用古琴来抒发内心的情愫被汉代士阶层们所推崇,这也是古琴能够跨越其他乐器而独领“八音之首”的缘由。琴学是文人的精神寄托,在中国琴学史上,古琴从“艺术琴”上升到“人文琴”与其人文音乐的性质不无关系。本文将从汉代古琴及作品、技法谈起,来阐述汉代琴学的“人文性”,并从中得出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汉代古琴;人文琴;琴士;琴学;乐教思想

据史料记载,对于琴的流行,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盛行,如《毛诗》中层多次出现对于古琴的诗句,在《诗经·周南·关雎》篇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在《诗经·小雅·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在《诗·郑风·女曰鸡鸣》中:“琴瑟在御,莫不好静。”由此可见,对于琴来说,不仅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还能表达情感,娱乐身心。琴学作为个人修养的必要部分,在先秦时期就已流行。如伯牙向成连学琴,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等,都从琴的应用中来展现了琴在当时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1 汉代古琴及琴士的精深造诣

琴学发展到汉代,古琴技艺及作品获得了迅猛发展,也出现了颇多造诣精深的古琴大家。如蔡邕父女、桓谭、杜夔、阮籍等,他们不仅善于琴技,更重要的是,他们创作了很多关于琴理及琴曲的学术篇章。在《后汉书》中记载的桓谭,其作品《新论》中有七首古琴曲。例如,《微子操》《箕子操》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同时,在其《琴道篇》中,对于琴曲的风韵也给予了阐述,也为后人研习古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考。马融的琴艺在琴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其学生卢植、郑玄等也是琴学大家,其主要著作有《琴赋》。蔡邕自小博学,善弹琴,工于书画,其《独断》《琴操》《琴赋》等篇流传甚广,尤其是《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忧居》《坐愁》和《秋思》,更是影响深远。在他的影响下,汉代名士阮禹、阮籍、阮咸等也都成为一代琴士。蔡琰是蔡邕的女儿,在父亲蔡邕的教育下,不仅博学多闻,且善音律。在其远嫁匈奴的十二年里,创作有琴歌《胡笳十八拍》,为琴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汉代古琴名作赏析

古琴在文士阶层的盛行与发展,推动了琴艺在人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取自古乐府歌辞,以章为拍,共十八章。其讲述的是“蔡文姬归汉”的故事,因战乱而流落南匈奴的她,身为左贤王妻,对故乡的思念却日益迫切,感于此,曹操派人接还内地时,面对骨肉离别的痛苦与归乡的喜悦,将复杂的心情融入曲目中,表现出思乡、离子的凄婉情愫,整篇“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在古琴曲中,《酒狂》是独具特色的一首佳作,其结构严谨,取材精炼,旋律丰富,相传为阮籍所做。在晋时,士大夫为了免遭马氏集团的杀戮,多以隐居来吟诗弹琴,而《酒狂》正是基于此而创作出来。该曲以节奏型通贯全曲,采用基本调式的多次重复,将情感与内心的不平宣泄而出,寓意深刻,简练而含蓄。《广陵散》也是我国现存的古琴曲之一,其对战斗戈矛相对的表现,更加强了其旋律的高昂与慷慨。全曲分为45个小段,有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对于正声之前多以表现出对聂政的同情;对正声之后则表现为对聂政的歌颂,而主体部分则是从聂政的怨恨到愤慨的情感转移,将其不畏强暴的复仇意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 汉代古琴的“人文性”特征

从古琴的流传及演变来看,古琴多为文人所崇尚,而围绕古琴及其曲目的探讨,多反映了古文人的思想与情感意识。因此,对古琴“人文性”特征的阐述就显得尤为重要。汉代的文人琴学与当时的琴学教育具有关联性,特别是对于“艺术琴”形式的乐府,以及私学教育的发展。在对古琴技艺的传习上,多供统治阶级所服务,而“人文琴”则是脱离琴的世俗性,将“雅”作为琴学的主要特征,并成为当时文人音乐的主要标志。如在《新论·琴道》中“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琴操》“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将古琴超越其一般乐器的意义,赋予以修身养性、抒情言志的人文作用。如东汉桓帝时,因宦官专权,古琴家蔡邕被调至京,行至偃师,因疾而罢归。在长达十二年的流亡避祸中,蔡邕将古琴作为通理治性的雅器,寄情于乐。再者,对于世俗的权力之争,汉代老庄哲学的兴盛,也让很多士大夫选择琴学来追求自身价值。如刘伶、嵇康等人,集于竹林之下而与世外隔绝,在音律中或读书,或临水,只在琴瑟中肆意酣畅,抒发其不平。还有司马相如,因其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文君曲》《凤求凰》等,更体现了汉代文学士大夫阶层对古琴音乐艺术的追慕之情。

4 乐教思想在汉代琴学中的影响

与秦代相比,汉代琴学乐教思想更加系统化,不仅将儒家的“雅”作为基础,更是将“俗”作为雅乐观念的主旨,特别是对人的情感的追问与探索,揭示人性的真性情和真精神。乐教不再是对技术的体现和情感的宣泄,更是将内心的情感作为音乐教育的关键内容。如在《新论》中,桓谭提出“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将古琴音乐作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展现;刘向在《琴说》中,有“凡鼓琴者,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从而将音乐与人的性情建立关联,并成为琴学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正因为琴士与修身的联系,才有“琴者,禁也”。总之,汉代古琴文化由专用乐器而跃居其他器乐之上,不仅仅因其琴曲所表达的“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揭示,从而是琴学的审美意识更加丰富,也奠定了汉代古琴在中国琴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萧琴.蔡邕与音乐[J].宜宾学院学报,2007(05).

[2] 谭水清.意韵——古琴艺术表现之精髓[D].吉林艺术学院,2007.

[3] 傅暮蓉.琴史存留悬疑问题考证[J].中国音乐,2011(03).

猜你喜欢
琴学
《溪山琴况》与《大还阁琴谱》
中国琴学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琴僧”对琴学思想发展影响述略*
朱慧鹏《听琴经》首发研讨会在京举行
古琴欣赏者之辨
宋代音乐教育活动刍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音响档案珍粹:丝桐神品
——古琴》
王夫之先生琴学修养探究
清代浙地琴乐流布与新浙派古琴的生成
颜元《四存编·性理评》琴学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