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芹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企业伦理观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而备受重视的问题,但实际上伦理问题早在古代社会就已经被提出。企业伦理是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最先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企业伦理学从美国逐步扩展到北美、欧洲、澳洲、东亚等世界各地。[1]在我国,企业伦理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并逐渐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的问题。随着企业伦理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能在各自的企业伦理规范指导下进行经营活动。[2]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定义有很多,学者们主要基于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三个层面下定义,肯定了企业伦理是行为规范和准则,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是关于企业活动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是关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内部规范来起作用的。[3]企业伦理观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纵观东西方企业伦理的研究,几乎都是基于成本收益、利益相关、伦理决策的视角,进行研究。
区域文化是伴随着区域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内在整体性和本土性的文化形态。[4]区域文化常常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区域内人们的习俗、风情、意识、思想、观念、规范、心理等产生影响。苏南本土民营企业限定为创始人生长于苏南,且企业创始于苏南,企业主要运营基地在苏南。本文基于区域文化的角度,探析吴文化对苏南本土民营企业伦理观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旨在丰富企业伦理观研究视角和成果,发掘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空白,指导苏南本土民营企业伦理观的建立与传承。
吴地是个区域性概念,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覆盖到大致今天的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自明朝以来,由于省域的划分并非按照文化圈界定,江苏、浙江两地吴文化圈的人们对于吴地的认同也不一致,目前的吴地一般理解就是苏南地区。吴文化是氏族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也称江南文化,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是中原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吴文化源远流长,在多次变迁中整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
吴文化区域滨海临江,拥有“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的优越区位条件和“水陆并举、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整个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降雨丰沛,草木繁茂。以太湖为中心,周围河湖密如蛛网,属于典型的“水乡泽国”,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因此区域生态背景条件优越。
吴文化区发达的农业是工商经济繁荣的重要物质保障。早在7000多年前,吴地就产生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文化,加之独具水产养殖和捕捞等渔业必要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形成了耕种渔桑的农业结构。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吴地工商业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就有了以造船和冶炼技术为代表的较为专业的手工业门类。到了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就已经相当发达和完备,达到鼎盛时期。吴文化区手工业制造门类齐全,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造船业、以青铜为代表的金属冶炼技术、玉器制造业、制瓷业、丝绸等纺织业,另外还有煮盐业、制茶业、竹木业、漆器业等等。
吴地自唐以来经济与城市繁荣,是一个开放性与时代性兼备的文化区。明清时期,吴文化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加之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风气,吴人好读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和社会精英,如:韦应物、范仲淹、范成大、高启、文征明、冯梦龙等。
吴文化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是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吴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是崇文重教,历史上吴人在政治上的追求难以实现,转而通过对文化事业的追求来达到自己对理想精神世界的追求,因此形成了崇文重教的风气和传统。二是坚贞顽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吴人均体现出爱国忧民的光辉思想,他们并非都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文人,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三是胸襟开阔,吴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将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相融合,这也造就了吴文化包融、开放、善于革新的特点。吴文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人们具有重商意识,赚钱欲望与竞争心理较强。“重商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文化的内涵特色,并对本地企业伦理观的形成,乃至对本地社会现实和人文状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文化是水的文化,水的柔性在精神上造就了吴人性格的柔和,在经商过程中表现出善于沟通,待人处事能力强。但“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吴人表面上儒雅并不代表怯弱,他们具有水滴石穿的坚韧品格,在儒雅的外表下,隐含更深沉的“刚”的性格。可以说刚柔相济是吴文化最大的特点。苏南本土民营企业的伦理观表现在具有重义轻利的经营观、精打细算的实业观、外柔内刚的处事观、富国利民的责任观,这样的伦理观无不体现了吴文化刚柔并济的特点。
近年来,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门话题,但企业伦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重视,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容易忽视伦理道德的建立与调控。
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必然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苏南本土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一样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约。法律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极高的权威,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规范和倡导企业伦理建设。其次,各行业可以建立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企业诚信信息,及时发布失信黑名单企业。一旦企业的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界限就要接受惩罚,这会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伦理观。
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形成了重农重商、崇文重教的文化,同时传统苏南商人逐渐形成了具有苏南地方特色的传统经济伦理观。为加强苏南本土企业自身的伦理影响,近代苏南一带的企业家首先从伦理灌输开始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且吴地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因此苏南企业具有的创业精神可谓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苏南本土企业一直坚持和国家、民族同命运,具有正德厚生、富国利民的责任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应树立诚信意识,率先塑造好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重视企业伦理道德氛围的企业文化营造。
企业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近代苏南本土企业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发扬了一种特殊的伦理精神,即积极、进取、爱国、敬业、谨慎、包容、群体等,可归纳为实业报国、富国利民的经营价值观,这是苏南本土企业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文化。新的历史时期,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价值观和企业伦理道德观念,以人为本,将诚信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原则,促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历史上对企业伦理道德的评估基本上由商会和商帮承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今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和潜在的市场,是企业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企业伦理建设评估在企业家和学术界都处在初探阶段,尚未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也缺乏专门独立的机构。因此,苏南本土企业可以和苏南本地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这一评估结果也可以作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融资信贷的依据。
苏南本土企业在屡次历史变革中有着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建立善庄、倡导责任等社会保障行为。但是他们同时又有不求功名、自甘淡泊的伦理观,随着社会的改变和发展的加速,传统伦理观已经不再能够维持原有的社会秩序。因此,苏南本土企业必须做出很大的改变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责任。
[1]刘可风等.企业伦理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迟爱敏,李慧珍.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20.
[3]周祖成等.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王长斌.企业文化区域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