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及其建设原则

2016-10-21 20:09丁孝智刘浏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以人为本

丁孝智+刘浏

摘 要:企业伦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道德规范,虽然其特征因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其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义利统一、公平与效率兼顾、平等互利和社会责任等原则。

关键词:企业伦理;管理对象;以人为本;义利兼顾;社会责任

一、企业伦理的理论阐释

关于企业伦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和人类福祉的高度,提出了以同情心为出发点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将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看做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必须用他利为基础的道德情感进行协调。到20世纪50、60年代,原本以基督教伦理为行为准则的西方企业界却出现了一系列诸如价格欺诈、胁迫交易、性别歧视、孽待童工等许多违反基本伦理的丑闻。于是,企业伦理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马克斯·韦伯率先提出了“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概念。随后,美国政府发布了《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1987年,欧洲建立了企业伦理学网络,力求为改进经济活动中整个决策过程的伦理质量作贡献。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90%以上的大学管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课程。企业伦理学研究也引起理论界浓厚兴趣。一些大学先后建立了企业伦理学研究机构,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开设了企业伦理学课程。相关理论研究则深入到企业伦理的基础理论、企业的伦理地位、企业伦理道德与经营管理实践等诸多方面,甚至还有学者专门设计了企业开展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伦理分析模式,力求用数理方法分析伦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伦理规范在欧美各国企业界得到普遍应用。对企业伦理的概念,有人将其概括为“商业团体或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营利活动时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有人定义为一种引导企业正确运用市场原则建设社会和谐的理想规范。还有人将企业伦理看成是企业在处理各种经营管理关系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对已有的308种企业伦理概念进行分析后给出了一个被许多人认同的定义:企业伦理是企业活动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了企业的行为、责任、价值观以及权利、义务、习俗和美德等。

按照刘易斯给出的这个定义,其实企业伦理就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价值体系,包括:

1.企业获取利益的原则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获取利益天经地义,但如何获取利益却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利益获取原则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在一种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市场逻辑下,通过利益共享获取企业正当收益,亦即互惠互利,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遵行。市场经济属于伦理二重性经济,其经济形式具有利他与利己、服务与牟利等对立统一的特征。企业作为市场最主要的经济主体,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才有资格获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因此,企业只有在兼顾利己与利他、经营与服务的前提下,才能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换句话说,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既不能只利己而不利他,也不能只利他而不利己。只有互惠互利,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利益主体关系。

2.企业的基本经营规则

企业是为一定经营目的而设立的组织,经营是企业的最基本活动,但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遵守包括合法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经营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上述几个经营规则中,合法经营是企业经营伦理的底线,是以法律为规范的价值体系。企业只有通过守法经营才能使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否则,企业就会收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而且,企业合法经营也并非完全由国家法律强制执行,而是企业自觉按照国家法律规范实行的自觉行动。从伦理层面讲,合法经营不仅需要经营者具备较强的法律法规常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守法观念和素质。只有形成对法律法规的坚定信仰和自觉遵从意识,才能不折不扣地将法律法规约定的企业经营规则贯穿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之中。

3.企业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指在企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包括企业的整体道德规范、企业家道德规范和员工个体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和社会责任等。企业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规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一方不遵守道德规范,彼此的教育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由此我们认为,道德是任何一个社会和经营主体的“润滑油和粘合剂”。

二、不同领域管理对象的企业伦理特征差异

有人将企业的伦理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规范的总和。二是企业伦理的调整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三是企业伦理调节的领域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善恶、是非规范。四是企业伦理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理想信念、传统习俗和管理规范发挥作用。也有人将企业伦理概括为和谐性、人本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四个特征。和谐性是指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不仅要遵守法律规范,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人本性要求现代企业在塑造人、尊重人、依靠人的基础上,必须将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作为重要任务。整体性显示现代企业伦理对每个员工思想和行为具有的约束性。持久性表明企业伦理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影响企业形象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现实中,针对不同管理对象的企业伦理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如财务管理的伦理主要特征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行为。因而,财务伦理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既要具有符合财务管理规定的行动,又要严格遵行有关财务管理的一系列标准。财务伦理虽然也有社会舆论监督的成分,但其作用更主要表现为企业必须具有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换句话说,企业的财务伦理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途径虽然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但他律最终要通过自律发挥作用,且只有当他律转化为企业内在和自觉的自律行为时,财务管理的伦理规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又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直接牵涉到人的问题,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性格、爱好、思想和行为往往并非只受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智商、情商、职业道德、现实利益等价值取向的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对其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由此,企业的伦理特征必然更多地表现为如何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和谐尊重、互利互惠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和晋升机会、员工在企业中能否得到了必要的尊重、企业是否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为员工提供了发展机会等。传统企业一般的做法都是通过高薪留人,但现代企业除了支付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外,能否为员工发挥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才能充分挖掘员工潜力,激发其自觉性和创造性。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中正确的伦理取向就应该是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内部和谐共享、积极向上、充满生气的氛围,通过影响员工行为而调节和规范各种经济社会规范,遏制和减少各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和投机取巧行为,通过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减少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决策选择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绩效。

三、企业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常见的企业伦理原则有义务论、目的论、权力论、公正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关怀伦理、德性论、契约论等。在复杂的企业伦理决策中,这些原则常常相互矛盾,除了一些单一的伦理原则外,大多是几种不同伦理概念的整合。而《牛津英语词典》对“原则”一词的解释则是指指导人们行为的根本性观念、理由和信条。由此,伦理原则就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对于组织和个人品质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和价值标准,是调整这个社会一切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根本方针和基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将企业伦理建设原则概括为几下几点: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自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率先提出“人本主义”思想以来,人们遵循这一脉络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和解读,并形成了现代波及世界范围内的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在人本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更为人本管理提供了实践依据。该理论强调,人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只有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和改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挖掘企业员工潜能,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经济效益。人本管理不是把人看作管理工具或手段,而是强调企业管理要以人为目的,培养人、服务人。这种伦理思想体现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用信任和关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努力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为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和谐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竞争有序的职业发展环境以及日臻提高的福利待遇等,努力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汇聚英才、荣辱与共的道德共同体,让每一个员工在心旷神怡、伸张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2.贯彻义利统一原则

“义利统一”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追求“利”无可厚非,但企业从市场上获取的任何利益,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市场原则和社会要求,必须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义利关系。在对待“利”与“义”,亦即利润与道德的问题上,企业必须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既不能不顾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而追求短期和眼前利益,更不能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以牺牲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而获取企业利益,必须将义和利有机统一起来,兼顾国家、社会、集体和企业的利益,努力达到和谐共赢的目的。

3.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公平与效率被看作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难以破解的矛盾,也是经济学界论争不休的永恒话题。所谓公平,一般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常的发展秩序而合理、合法地待人处事,是一系列制度安排最重要的伦理要求。当然,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强调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对称性,是在平等条件下等价交换实现的产物。从价值取向上讲,主要涵盖竞争公平、分配公平,以及根据不同行为主体的具体情况对权利和义务作出体现不同效果的差别分配。一般意义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状态,是劳动效果与劳动量的一种比率。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成本基础上能够获得经济收益的比重。在经济学领域里,经济效率还可以表示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此状态下,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亦即在此状态下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实际上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遵纪守法、市场信息基本对称、获取资源途径正常前提下,承认企业对经营活动的正当利益追求。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仍需要生产力有一个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并由此造福于全体人民。因此,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效率原则自然是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重要内容。只有企业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并通过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伦理要求。当然,企业的发展需要拥有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员工,企业只有努力培养自己的员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公平观和效益观,并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对其伦理行为进行有效激励,才能引导员工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4.信守平等互利原则

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平等,主要指市场行为主体在完成交易和合作过程中获取各自应当属于自己的利益。而经济学意义上的“平等”则具有“关系性”的含义,不仅指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方面的公平,更重要的还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公正合理的制度框架下,能够拥有彼此平等的权利从事经济活动,其根本的道德要求则是所有经济利益主体都必须能够获得应该获得的权利、承担应该承担的义务,在处理企业的需求与能力、权利与义务、获取与贡献等关系中遵循对等原则。因此,所谓的经济平等问题,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平等,还需要深入到经济主体如何获取应有的权力与义务、如何合理的供给和选择机会、如何参与公平的市场交易、如何进行收入的初始分配与再分配等经济伦理关系的内在层面。所谓互利,则指企业既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要兼顾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企业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依赖关系,由此决定了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独享市场利益,只能在竞争中追求合作,合作中追求竞争,并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平等互利原则要求企业既要寻求自身发展,也必须树立竞合意识,着眼于长远利益。事实上,企业所有的经营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利他性和服务性的活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只有如此,企业才能赢得来自各方面的广泛认同,并获取属于自己的那份经济利益,否则,企业的经营环境就会恶化,生产难以持续下去,市场必然用属于自己的逻辑惩罚那些只顾自己获利、不顾其他合作主体利益的企业。因而,有人将企业本质概括为“服务性与谋利性、利他性与利己性有机统一的互利性实体”。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企业既不可能只利他而不利己,也不可能只利己而不利他,只有切实遵循平等互利原则,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

5.履行社会责任原则

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利益群体和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遵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员工合法权益、信守商业道德、提供安全生产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事业等。也有人依据实用主义道德哲学,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进行的价值决策过程。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公益的责任等。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在承认企业追求合理、合法利润的前提下,要求企业必须严格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权威,依法依规经营;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保企业所有经营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将大众福祉和社会效益放在重要地位,主动承担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另外,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还要求企业履行必要的慈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社区,通过参与慈善事业彰显企业更为高尚的社会责任担当,提升企业的伦理境界。

参考文献:

[1](美)成中英,N/A译.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55.

[2](德)乔治·恩德勒,王淼洋等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

[3]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3.

[4]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1996(03):18.

[5](美)理查德·T·德·乔治,李布译.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

[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7]张耀谋,李力.现代企业伦理的基本特征及构建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160-161.

[8]王擎,苏泓.论财务伦理的特征[J].财会月刊,2006(12):6-7.

[9]郭雅丽.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1-8.

[10]吕力.企业伦理的原则、冲突与双层次框架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3-14.

[11]夏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19-20,23-24,21-22.

[12]王小锡.论道德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0(03):97-100.

[13]靳海山.经济平等的三重维度[J].伦理学研究,2005(01):52-55.

[14]龚天平.论企业伦理的模式、类型与内容[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5):115.

[15]戴艳军,李伟侠.企业社会责任再定义[J].伦理学研究,2014(03):109-113.

[16]窦鑫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驱动力与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14(06):15-17.

作者简介:丁孝智(1962- ),男,甘肃武威人,广东肇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刘浏(1992- ),女,甘肃兰州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社团管理、行政管理学等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以人为本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