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莉,谢 谦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独特的日本文化支配着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其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很多都隐藏于日本文化的规则及其价值之中,像是被括号括起来一样,明确括号里的内容,才能理解他们的用意。当然,没有一个民族在表达时会将自己和盘托出,日本人也是如此,而且较之其他民族,日本人陈述或表达时会略去更多的内容,略去更多主观的判断。尽管话说一半,日本人之间却能领会得游刃有余,他们对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如空气一样习而不察。毫无疑问,含蓄表达是日本凹型文化的一大特点,研究日语的含蓄表达,并在教学中适宜地导入对促进学生掌握日语语言表达和理解日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生活或研究中都主张要科学客观准确地叙述事物。这就相当于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对所见所闻刨根问底,然后用文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但是这样的文学未免会让人感觉缺少了几分趣味,实际在大多数的日本文学表达中,更被人接受的还是那些有深意有伏笔的部分。对于含蓄这一概念,谷崎润一郎曾在其著作《文章读本》中做了如下解说,含蓄即谨言慎行,谨慎措辞。换言之,即拐弯抹角,隐约其辞,只言片语,言不尽意。含蓄表达的内涵与余味表现在语言的话外音处。把失礼的话说得像隔层纸一样,一捅即破却不去捅破,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图,这便是日本人的含蓄性格。从古代开始,日本人说话时就讲究要委婉有节制。这在古典文献中大有体现,王朝时代的很多物语里,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不予明示的例子很多。以《伊势物语》为例,其中无论哪个故事,只要是以“从前有个男的……”开头的,其下文都不会对这个男子的姓名、身份、住所、年龄等有任何记述。其中对女性人物的描述方法也如此。如《源氏物语》中出现过夕颜和桐壶之类的女性人物,但那不是真正的名字,是作者取材于房屋名称或花草的名字用来为小说创作服务,并赋以此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源氏物语》对男性的描写更不尽相同,在原业平在书中被写作在五中将;菅原道真被写作北野、天神、菅相丞;源义经被写作御曹司,九郎判官,源廷尉;藤原兼实被写作月轮关白等等,用人物的官职、地位、宅邸等名称婉转暗示人物,从而避开人物实名。另外对感情和景色的描写时也用到了这样隔层纸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不但表现出了对人物的尊重,也描述出了真实人物的个性与命运。
含蓄,在更多的时候,是指用只言片语将想要表达的整句话用更简洁的短句或词语来表达,这样的表达形式看起来更具内涵,同时这也是模糊语义的一种手段。在日本古代的书信文章中侯文的使用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下面举赖山阳的一封简短书信为例进行说明。
御遠遠しく御座候、春寒頗退候、如何御暮し被成候や
山阳是当时文人中人气很高的书信体文的写作高手。其妙笔之处,主要就在其语言间隔的安置处,也就是在一些句子中合理的欠缺意思衔接,就像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打了几个洞一样。如此的话,下面将每个洞填满再看此文,用括号表示省略部分。
(この程は)御遠遠しく御座候、春寒頗退候(ところ、足下には)如何御暮し被成候や
引此例便是说明含蓄表达在文章写作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书信体文章只是人们之间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内容理解方面不会节外生枝,互信双方彼此相通所以阅读便无障碍。因此在合理范围内省略部分相对更多。也正是这种含蓄的省略使结构冗长的日语表达变得更有韵味更有空间。
日本人在打电话时会说「こちらは~ですが」,句末用接续助词「が」来结句。因为直接断言的表达会让对方感觉太尖锐,「が」的作用就是害羞于自己说的话,或者有意避开绝对或断定的态度,同时给对方留有回旋余地。甚至有学者曾说,日语中即使可以缺少主语,也不能缺少「が」,没有「が」就无法张口说话。从中可见其在表达中的深意。
又如,人们在交流或相处时会出现隔阂或心生不满,怎样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此时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好比运动鞋减震气垫,又好比井水是通过管道过滤处理才变成供给的饮用水一样,在日语表达里也存在这样的“缓冲器”或“过滤器”。日语表达中很少直接使用“yes”或“no”来用于回答。为了让气氛更融洽,日本人经常会用到「…が…」。例如,「お手亻云いできるといいんですが……」「やら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と思っていたのですが、あいにく……」。前半部分自然地说出来,真正的用意和态度也自然地透露给对方了,与此同时还很好地将“no”的字样隐藏了。「なるほど……ではあるが、しかし……」这样的表达技巧在日语中很普遍。有时前半部分委婉叙述很长,而说话者的本意则展现于“しかし……”之后。通过较委婉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真正的心意来拒绝对方。也正是在这种含蓄的表达过程中使对方和自己的意图得以同步,同步的部分正是说话者的本意,日本人的语言意识正是如此细致含蓄。而日本人的这种含蓄表达往往也会成为与外国人交往交涉中产生摩擦及误解的重要原因。
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向对方传达心意时会有产生误解的可能。但是即便是不能完全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也比用直截了当的表达伤害了对方的面子要好,这就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像「が」「であろう」等能起到缓冲作用的含蓄表达便由此产生,含蓄表达让日语的暧昧感更具独特性,也更具内向性。
金谷武洋以“ある”语言与“する”语言对日语与英语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日语的客观性。“ある”即“Be”,“する”即“Do”。英语中,万能动词“Do”活跃,而日语中,万能动词“ある”活跃。“ある”语言的日语在文化类型上表现为内敛含蓄的内向型,即凹型文化。此外,金谷武洋还将日语与英语的视点分别比喻为“虫的视点”与“神的视点”。“神的视点”指说话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是由上至下,脱离时间推移及事物发展的过程,瞬间把握事态。然而,“虫的视点”与之相反,这种视点有如虫在地上缓慢爬行一般,说话人时刻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随时间推移去适应事态发展。
与英语相比,日语中表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用语甚少。日本人一向不擅长英语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此。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往往完全相反,对日本人来说,把相反的思考意识进行语言化就比较困难。在日语表达中,较少出现英语中的“谁(为了…)而做…”的表达方式,多数都是用“…(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做了…)”的表达方式。由此可看出英语语言更具一般性和普遍性,而相比之下,日语语言更内敛不具普遍性,英语中的主语换做日语表达时往往会省略,即日语强调省略人称代词,英语强调指出主语,没有主语时也要用it这样的形式主语代替。
日语表达中自动词使用之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自他动词的说法,在英语语法中,即为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直接目的语发生的动作就是他动词,其他则是自动词。一般来讲,在日语上的表现方式是「...を」接的是他动词,「...が」接的是自动词,当然也有特殊情况。自他动词经常成对出现,比如「開く」与「開ける」,「閉まる」与「閉める」等。
与从虫的视点出发的“ある”语言相比,从神的视点出发的“する”语言对他动词的使用倾向更强。金谷武洋在『英語にも主語はなかった』一书中举例提到,他在加拿大的日语课堂上出了一道填空题:
而加拿大学生受母语影响把「風」看做主语,从而给出「風が」的答案,这样一来剩下的部分就是他动词和宾语,因此加拿大学生的答案是:
与此相同,日本电车发车时列车员在广播中会说:「ドアが閉じまります。ご注意ください。」
而不说「ドアを閉めます」。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就体现出日语倾向于自动词的表达方式。「ドアが閉じまります」是从虫的视点出发,给人感觉列车员和乘客是处于平面,这样的表达会使乘客安心。而「ドアを閉めます」是从神的视点出发的表达,使列车员成为了关门的动作发出者,产生一种存在于乘客之上的感觉。
此外,从日语与英语强调句的表达中也可看出日语的客观性。如,
I did think so.
そう思ったんです。
英语中,“I did think so.”译为日语为“そう考えた”,是以动词结句。而日语则多用“んです”“のです”的形式结句,即名词化体言化。又如,
「北海道から母が来ました」
此句是表达人的行为的句子,而「母が来たんです」则变成表达人存在的句子,即「母が、来た(という状態)で、(既にそこに)ある」的含义。存在句往往表示既定客观事实的成立。
从日语这种多存在表达形式及其自动词表达之多可见日语的确是一种“ある”语言,能够体会到日语这种表达中的含蓄之处,低调不张扬、更客观更委婉。
芳贺绥在《日本人的构造》一书中如是说,从古到今孕育了日本人温和的凹型文化的主要是自然界。温带,季风,暖流,使日本列岛的天气难以预测,天气预报甚至有“每三小时一报”的说法。日本的乐器之一的三弦,其能够产生的独特调律变化的原因据说也是与细微的天气变化不无关系。可以看出,日本人典型又敏感的自然感觉首先表现在对天气的反应中。
印度诗人泰戈尔将日本人的特性总结为与自然相通。怀着一颗柔和的心面向自然,体会到的山清水秀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的反馈。寺田寅彦提到过日本人的自然观就是,被自然母亲抱在怀中衣食无忧。各种意识调查显示,日本人在被问到表达美的句子时,都不会忘记用有自然之美的词语来举例。比如,曙、朝ボラケ、朝霞、狭霧、五月晴れ、シオメリ、カゲロウ、夕映、夕霧、夜露、朧月、イザヨイ、淡雪、細雪、雪化米庄等等都是能够让人望文生境的词语。就是这样的国土环境孕育了如此的自然观。同样也可以说如此的自然观也孕育了温和含蓄的日本凹型文化。
本尼迪克特在其日本文化研究名作《菊与刀》中指出,其本人作为一个西方文化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中,还深刻表现在社会生活和语言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内在的冲突性上,日本人的行为特性在于具有一种相反的对立性,他们彬彬有礼又蛮横倨傲,无比顽固又极易革新,性格温顺又不服控制等等。本尼迪克特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耻感文化影响日本人的思维形态和语言表达。用文化的观点阐释语言,语言的形态同时也是文化。受耻感文化影响,日本文化表现为一种含蓄内敛式的接受型文化,芳贺绥在《日本人的构造》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凹型文化。
含蓄表达的定义在前面提到过,从人的品格方面进行解释就是谨言慎行,言不尽意,隐约其辞的意思。含蓄表达是日语表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含蓄表达传达的就是一种柔和的感觉,表现的就是一种内向式的凹型文化。听说双方在这样的凹型文化氛围里以心传心。含蓄,以心传心等表达习惯是日本人语言行动最明显的特征,并已经融入凹型文化之中。
在前几节中对日本凹型文化影响下的含蓄表达进行了分析,下面针对前述内容探讨其在日语语言教学中的导入与应用。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要掌握其背后的文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注定其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在日语教学中也就势必要更多的导入讲解日本文化特征及其在对语言行为的影响。
首先,了解文学可以称之为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日本文学中大多蕴含着一种阴郁沉闷的气氛,使中国学生觉得生涩难以理解。在教学中,除了讲述日本文学这一特征之外,还应该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以外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例如,前面提到的《伊势物语》与《源氏物语》这两部经典作品中的关于姓名、身份、住所、年龄等的记述及其当中蕴含的文化之微妙含蓄处。使学生在欣赏日本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习其文化中的底蕴,有利于对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理解。
针对日语中的接续助词“…が…”的使用,在教学中,应多举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实用例子加以说明其含蓄深意。比如,讲明日本人在打电话时都会说「こちらは~ですが」这一现象的同时,必须及时说明日本人为什么会舍不掉句末的「が」;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含蓄内涵的基础上牢记并要熟练使用此表达。此外,同时还要联系与其相关的一些关联表达进行巩固。比如,「……のですが、あいにく……」、「なるほど……ではあるが、しかし……」等这样日语中很普遍的委婉表达。
日语中的自动词与他动词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详细深入解析其与汉语表达的不同之处,以及其背后潜藏的日本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并多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多做与此相关的练习。比如「風でが開いた」,及「ドアが閉じまります。ご注意ください。」等这样的例子。相信在理解了日本文化凹型含蓄之处后,学生对日语自动词的正确使用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日本这种内敛式的凹型文化的含蓄之处,体现在日本人生活及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因而,在日语语言教学中必须要导入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只要随时适时恰当地导入其文化特征及其对语言的影响,相信定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芳賀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4.
[2]谷崎潤一郎.文章言壳本[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
[3]金谷武洋.英語にも主語はなかった[M].東京:講談社,2004.
[4]金谷武洋.日本語文法の谜を解く[M].東京:ちくま新書,2003.
[5]外山滋比古.日本語の個性[M].東京:中英館論社,1976.
[6]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