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梅,刘海涛
(佳木斯大学 a.社会科学部;b.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学界鲜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六小民族——赫哲族进行文化生态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1]文化生态是一种动态系统,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动,是一种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综合。自然生态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依托,人们在活动时往往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自然生态,这样使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困扰。文化生态学研究这种文化与生态的互动,自然因素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既包括文化范围内的各种不同文化,如不同民族、宗教、学派、地域的文化等,又包括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自然地理状况等。”[2]
“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的经济形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特点,并由此产生了劳动工具、住宅、服装上的一些特点、风俗特点、遗存特点等等。这些民族特征的世代留存,乃是民族传统的效验,也是民族自我意识的体现。”[3]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人口只有4675人(2000年人口普查)。他们世世代代在三江口(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汇流形成的)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赫哲族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赫哲族生活的地区依山傍水,鱼、兽、禽类资源丰富。这里生产名贵的鲟鱼、鳇鱼和鲑鱼,三花(鳌花 、鳊花 、鲫花)五罗(哲罗、发罗、雅罗 、胡罗 、同罗)被视为丰盛佳肴,此外,还有鲤鱼、白鱼等十几种江鱼。在一片崇山峻岭之间,有种类繁多的禽类和兽类。其中紫貂最为珍贵,在清朝时期被皇家指定为宫廷贡貂。
自然资源在赫哲族变迁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培养了赫哲人勤劳、勇敢的性格,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智慧。
赫哲族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的渔猎生活,赫哲人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赫哲族语言源于女真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满语族语言。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主要是口口相传的口述文化,其中流传最广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在2006年被选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包含着寓言、童话、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哲理和寓意。
渔猎文化渗透到赫哲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每一步足迹,都为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光鲜的一笔。他们的生活习俗的形成和变迁是这个古老民族发展的脉络,也是我国多样化民族文化宝贵的财富。这包括他们的服饰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习俗等。在服饰上,赫哲人生活在比较寒冷的地区,没有棉麻等织物,他们以鱼皮和兽皮为衣。如文献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4]夏穿鱼皮,冬穿兽皮,这一传统早在清朝末年布衣的传入就已经不存在了。在居住方式上,传统赫哲人因为渔猎的迁徙,搭建较简陋的住所,后来受满、汉的影响,开始盖固定的房屋,开始定居。“到1990年,街津口村的赫哲渔民有12户自建了砖墙、镀锌铁皮盖的住房。八岔村的60户赫哲渔民全部搬进了15栋二层住宅楼。”[5]在饮食习俗上,也早已改变了过去以鱼、兽肉为食的方式,开始食物多样化。在节日习俗上,赫哲人比较重视农历,过传统的春节、元宵、端午及中秋等节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了赫哲族自己的盛大节日——“乌日贡”大会。此大会三年一次,已经形成了赫哲族人自己的全民族的节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开放,赫哲族社会内部无论从社会生产方式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彻底的改观。商品经济的兴起,赫哲族人民尝到了商品交易的甜头,从最初的以物换物到渔猎产品的大量商品化。无限制的资源开采,使赫哲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减少,加上民族之间的交融,传统的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向以经营渔业和以耕种、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转变。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赫哲族与外界的交流日见增多,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民族的传统文化向多方面发展。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问题。
第一,社会的深刻变革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观念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赫哲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乡镇,响应全国的号召,加快发展经济,提高物质水平。人们在思想观念上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文化建设。赫哲族人民也开起了商铺、进城打工、过度渔猎,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当他们和全国各地的人民一样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逐渐枯竭,他们代代传承的文化也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第二,各项政策措施不利,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制度保障。国家对这个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于过去缺乏各项制度的保障,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陷入困境。没有经济上的投入,没有政治上的措施,没有法律的规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由发展。没有生产实践的传承,也就没有文化实践的传承。前面我们谈到过,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渔猎的过程中产生的,渔猎实践消失了,文化再不加以保护,自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三,由于教育的普遍化,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人才的断层。目前,赫哲族懂得传统文化的寥寥无几。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只有吴宝贵能够用赫哲语表演“伊玛堪”中的若干片段,会跳民族舞的也没有几个人了。赫哲族的青少年很少说赫哲语,这种语言已经属于濒危的语言了。据老人讲,在整个街津口赫哲乡,只有三、四个人会做传统的鱼皮服装,而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会的人也不多,很多工艺已经失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再不采取措施,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只能在历史中记载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一潭死水,只要不动,将它盛在一个器皿中保护起来就可以了;文化它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各项制度措施以外,更重要的是赫哲人民要将自己的传统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在这个大潮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形成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并且更要坚定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赫哲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承载历史,开拓未来。
第一,要提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适应能力。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相结合的原则,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要想能够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使自己的文化独树一帜,必须坚持传统特色,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赫哲族传统文化是以渔猎文化为主,在今天的社会,渔猎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那么这些文化有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有的已经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东西。所以,赫哲文化的传承也应该是传承那些人们需要的,摒弃那些人们已不再喜欢的,并且将传承的东西赋予时代的精华,只有这样,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穿越历史的长河,永葆青春的活力。
第二,加强各项保障,为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首先,要增加经济的投入。目前,国家已经加大对赫哲族研究基地的投入,但是还不够,要设立各项激励机制,刺激赫哲人自己传承文化的决心,让那些为数不多的具有传统技艺的人能够在保障物质生活的情况下专心研究与传承他们的文化。其次,还要具有相应的政治保障措施。要想有效地传承赫哲文化,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有效地开展宣传活动。要使各级领导搞清楚赫哲文化的基本问题,形成干部和群众有效互动的良性机制。再次,还要建立赫哲族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制度。随着全社会对环境权的认识的逐渐提高,我国政府日益加强了对松花江及赫哲族居住地的环境治理,实行3-5年的松花江休渔制度。另外,还要完善和利用好赫哲族的习惯法,实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
第三,加强对赫哲族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赫哲族学生基本和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学生一样上学受教育,多年来,他们除了在生活习惯上汉化外,在教育上也汉化了。虽然现在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要求他们每周都上赫哲语,但是真正会说赫哲语的人并不多。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得靠赫哲人自己来完成,因此在教育上应该在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免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1]范大平.论中国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J].求索,2005,(2).
[2]王晖.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红色文化研究[J].求索,2011,(3).
[3]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4]张晋彦.宁古塔山水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
[5]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