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建设

2014-08-15 00:55殷丽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裕固族张掖张掖市

殷丽霞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甘肃 张掖 734000)

张掖历史遗存丰富,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并形象地体现了张掖各族人民的内在精神,融民族性与大众性于一体,是丝路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的结晶。保护和利用好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开发丝路资源,重现丝路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质

张掖非物质文化是在张掖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中生成孕育、传承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并深深渗透在张掖人的衣食住行中,是构成张掖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

(一)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

一般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所处地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

张掖地处甘、青、蒙交界之处,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这种鲜明的地域个性孕育了张掖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人为适应牧业民族逐水草而居,游牧于茫茫戈壁滩,并且处在高山、沙漠、草原的生态环境中,经营畜牧业,与其他藏、蒙古、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所产生的,虽然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但其服饰还是保存着浓郁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甘州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州小调”名目庞大,数目繁多,现在可听到的甘州小调大多是对民歌、时令小调或由本土乐曲和外来乐曲相融和而成的。甘州小调自成体系,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语言朴素、诙谐、幽默、滑稽、逗趣、易于上口的特点,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张掖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1、创新、包容的精神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张掖古为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多文化的共生、存异是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路径。比如:张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县罗城乡的铁芯子,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从铁芯子的表演形式、制作工艺、演出内容都可看出民间艺人的创新和海纳百川的精神。

2、坚毅、淳朴的人格情操

张掖的非物质文化中,有些项目是人们与大自然抗衡的结果。高台县的大禹治水祭典、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祭鄂博等都是老百姓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无助,而产生的祈求神灵保护的一种美好愿景。同时张掖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培育出了张掖人淳朴、厚道的人格情操。比如山丹念宝卷、民乐民间故事、临泽民间故事等都包含了尊老敬老、清正廉洁、除暴安良、宣扬因果报应思想、褒奖普通劳动妇女优秀品质的价值文化观。

二、保护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着力点

(一)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历史悠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建设美丽金张掖的必然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注的重点是它的本身及背后的文化信息,最终的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性得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的特性,是本地各个民族的个性、审美习惯的一种“活”的体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需要重视到这种“活”的特性以及它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及对传统记忆的保护。

(二)关注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制作、表演是靠口耳相传,所以,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护真正在第一线的传承人。张掖市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会念卷的老一辈大师已经寥寥无几,而传承人几乎没有。高台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倒羊角舞”、“霸王鞭”等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纳入到关注和保护的工作视野中,把他们的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和重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才能体现出一种整体性的保护。

(三)关注传承方式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一些小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艰难的环境中步履维艰、难以生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我们要对那些濒危的遗产进行重点保护,通过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主动求取生存道路。比如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在各种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取得相对的成功,就在于有可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很多文化遗产都与宗族、民间信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裕固族丧葬习俗、裕固族祭鄂博。而裕固族织褐子、裕固族皮雕等技艺,则因为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世世代代地传承了下来。这种传承方式正是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特性,并因此在生活中“活”下来,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张掖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张掖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但张掖经过千百年历史冲洗而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很脆弱。如果不坚持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就会失去文脉,失去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魅力。所以,保护和利用好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开发丝路资源,重现丝路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特有的精神力量,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张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张掖38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共性、文化融合等特点,如民乐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乐民间故事”、高台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民间故事”、临泽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泽民间故事”等,多为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伦理精神,如大公至正的“国尔忘家”精神,人格独立的“坚强不屈”精神,大智若愚的“厚德载物”精神,廉洁奉公的“执法不阿”精神,奋发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已经溶入我们民族的精神之中,至今大量地、鲜活地藏匿于民间,埋藏在老百姓的心灵深处。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的存在,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化记忆,并将其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

在张掖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张掖人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精品。如临泽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仙马子”,“是西北地区社火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在临泽从唐代起就已出现。反映的是八仙传说故事内容,道具在当地称为‘马子’,因此,在临泽,把这种社火形式称为‘八仙马子’。 在临泽主要流传于黑河沿岸蓼泉、平川、板桥、鸭暖等乡镇的部分村社,其中以蓼泉镇湾子村最为著名。目前,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的‘八仙马子’尚有传承人,相关器物、演出文本保存完整。其它乡镇的‘八仙马子’已均无传人”[1]。甘州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明代由陕西传入,至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表演用的各类木偶和道具均由自己制作。木偶在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该木偶戏唱腔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2]。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智慧的张掖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所产生出来的文化结晶,同时也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形式,不是用现代技术所能比拟、替代的,这些智慧的结晶蕴涵着言传意会的内因,蕴涵着张掖各民族优良文化的基因。只有保护与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历史记忆才能有据可寻,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重现生机。同时,通过张掖市建立的市、县、乡三级名录体系,对珍贵的文字、影像、实物资料进行归档,建立起数据库、专题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其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如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婚礼、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皮雕、裕固族织褐子这些由裕固族所创立的民俗,具有地域的唯一性和民族的唯一性,只有认清并重视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经济价值,才有益于挖掘张掖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总之,在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张掖市要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将来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通过艺术化手段呈现在舞台上。精心策划包装具有民俗特色的非遗项目,着力打造地方民俗文化精品,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发展生态经济、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主导产业。

[1]临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介绍 [EB/OL]临泽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信息网,2013-9-05,http://www.gslzdj.com/Item/55191.aspx

[2]张掖市甘州区邵家班子木偶戏[EB/OL]甘州区文化馆网 ,2012-7-17,http://www.gzqwhg.com/web/2012/201207171455 32.html

猜你喜欢
裕固族张掖张掖市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张掖市第四中学
到张掖看黑河
张掖市举办特色林果技术骨干培训班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张掖市甜菜高产高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