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师生关系及其策略:案例分析与教育反思

2014-08-15 00:48舒荣娣
关键词:教育性师生关系建构

舒荣娣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激活。在学校,教师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来激活和催生学生的智慧。教师与学生总会处在共同的教育情境中,他们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和交流,教育和接受教育。所以说,教师与学生必定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之中的,这也是教育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属性:教育性

之所以说师生关系的基本属性是教育性,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对个体精神的陶冶与培育作用。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一)知识教学模糊了师生关系的教育性

人们常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一种附属于教育或教学的副产品,这样的师生关系俨然成为了教师进行教育教育学的工具和手段了。人们能够认识到师生关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并没有透视师生关系的本质乃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也就不能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本身而富有的教育价值。这种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往往把知识教学看作教育的主要活动,而正是知识教学模糊了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在知识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关系就是在传授与接受这对关系中得以形成的。从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更像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这可以说是一种人际交往,但一定不是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因为作为精神整体的受教育者的自觉理解和沟通在这里得不到体现,这样的师生关系失去了“教育意义”,只是作为教学必要的条件而存在。

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而模糊了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师生关系对学生精神的陶冶的性质也就受到了忽视。师生关系因为不具有明显的知识传授的功能,所以被放在教育中不那么起眼的位置。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接授”之间的媒介就是知识,它把师生联结了起来。但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就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作为精神的人格相遇都退到了一边的结果。我们说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激活,其内涵就是师生精神人格的相遇,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近乎一片荒芜到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精彩。重知识教学而形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看来,教师只是他获取知识的对象,“师生之间并没有发生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双方并不是作为独特的精神整体在教育中发生沟通,教师总是戴着只是权威的面具,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积极的人际交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教育生活被简化为纯粹的知识的学习,而使精神的发展处于自发的状态。“那种简化过程叫自动化,而自动化不适用于人际交往,也不适用于教学”。

(二)应凸显师生关系的教育性

正因为知识教学淡化了师生关系的教育性,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教育性的师生关系的作用中凸显师生关系这一基本的属性。首先,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代际交往,这种交往传达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将儿童与上代人的生活经验连接了起来。其次,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儿童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往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交往形成的体验使儿童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最后,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促使儿童精神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师生关系的基本属性是教育性的,这种关系发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因而包含着接受教育的希望和进行教育的意图。此外,师生关系关乎着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建构,学生能从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并且影响他的一生。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就在于它是一种生活关系,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创造,也就是在创造生活。师生关系的这种对生活的体验性形成了对学生精神发展的教育性。在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精神的沟通和交流展中获得新的经验、新的认知,并且精神得以扩展。在交往中,各自都接纳对方、信任对方、尊重对方,构成了双方之间的精神交流。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而教育只有在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中才是完整的,知识的教育不纯粹是知识的传授,也要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来。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指向学生完整而独特的精神世界,进而引导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完成学生精神教育的保证。

二、案例分析:沃洛佳的转变

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和培养、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让学生在积极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和理解。本文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沃洛佳的转变做一个案例分析,以此来说明教育性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这一案例节选自刘守旗等人主编的《教育的艺术》一书。

我记得,有一个执拗的、精神遭受了摧残的而且因为某种原因充满怨恨的孩子沃洛佳来到我校五年级。他事事都跟教师作对。我便建议教师:必须找到跟孩子的共同兴趣。于是探查他兴趣的行动便开始了,整个集体都行动起来了。我确信,我们必定还在某种场合跟这个执拗的五年级学生相遇。我跟他相遇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少年自然考察小组里,第二次是在科学幻想爱好者协会里。当时,我们长时间未能做到使南方的珍贵果树桃树适应我们地区的水土气候。最终,我们尝试把这种性喜温暖的树的几棵幼芽嫁接在耐寒性强的杏树上。春天到了,每天,最性急的孩子们总要跑到园地里去看芽苞是不是开放了。我总是一大早就到园里去。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孩子蹲在杏树旁。我觉得他好像屏住了气息,生怕损伤了刚发出的那闪闪发亮的嫩绿叶芽而兴奋激动。我顾不得立即考虑是谁竟比我还来得早,随即抬起头来,或许是为了和这位朋友分享喜悦。我俩的目光相遇了,原来在这里的是他,是沃洛佳。我们相互拥抱起来,从此成了好朋友。[4]

认真分析沃洛佳的行为,他所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是和老师拥抱,说明他是愿意亲近老师的,他天生并不是“执拗”的,也并不会“事事都跟老师作对”。他有他的闪光点:他比教师还要早地去察看杏树,体现出他积极的一面;他屏住呼吸生怕损伤了刚发出的叶芽,体现出他细腻的一面。上述案例中,沃洛佳的转变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是分不开的。他认识到通向儿童的心灵之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感情来铺设,而要达到这一结果的绿色通道就是要建构教育性的师生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费尽心机难以接近的孩子却在同一项活动、同一场游戏或同一次旅行途中,凭着他的高兴、激动向你敞开了心扉。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之处就是用心地建立起了与沃洛佳之间教育性的师生关系,让沃洛佳在某个瞬间开始把教师当成了好朋友。他愿意靠近教师、亲近教师,师生间的距离感也正是在那个瞬间悄然消失了。他愿意与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教育性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真诚、坦率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也会收获到比书本知识更多和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友谊、健全的人格等等。我们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三、教育反思:建构教育性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学活动的副产品,而是以语言为交流媒介,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并且这种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包含着相互期待:教师期望学生获得精神的发展,而学生期望得到教师的启迪和引导。如何构建教育性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善于开展平等自由的对话

我们应把对话视作师生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话,使人的存在本质得以显现的生成”。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

1.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消解如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中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和障碍,彼此接纳对方,使学生能够平等地与教师交流,而且乐于与教师沟通。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到师生对话的情景中。伽达默尔曾说过“每一次真正的谈话都表现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敞开自己,真正认为对方的观点值得考虑并且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因此,营造自由和谐的谈话情景,是构建教育性师生关系的起点。

2.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传统独白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更多的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学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和意愿的机会和意识。而“教育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自我表达的引导与激励,从而在学生的自我表达与发现中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的心灵转向”,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是建构教育性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3.要使学生“学问”。“教学生‘学问’,那么就应是勤问的,自己就应是肯问、愿问,而且应该是会问、善问的。”鼓励学生的质询,从自我生活世界的背景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在质询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因此,使学生“学问”是建构教育性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

(二)要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理解就是在预言分析和心理移情中,把理解对象本来所具有的原意再现出来。理解被视作解释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教育的本意是使人获得幸福,是挖掘人、发现人、发展人、提升人、完善人,使人称为其人的事业”。“为了增进受教育者的终身幸福,教育必须有一种更强烈的伦理意识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伦理关怀。因此教师应学会关心儿童、理解儿童,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找寻正确的教育之道,就别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再“执拗”的孩子,也会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教育性的师生关系中得到感化,他们不再像似刺猬,“处处和老师作对”,而是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的成长。因此,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建构教育性师生关系的调味剂,孩子能够在其中品尝快乐的味道。

(三)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如果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这些肯定、赞扬和鼓励会激发其对教师更大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决心和信心。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而教育性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高学习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建构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来说就好比是一根魔棒,它能创造教学中的种种奇迹。

“人,这个其存在中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的存在者把自己的存在作为他最本己的可能来对之有所作为”。只有教育性的师生关系充盈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不再是距离,而是一种爱。学生一旦感受到这一师生关系的芳香,他的心里便会产生灵感,进而改善心灵、陶冶心灵、净化灵魂而成为一个高尚、理性而又幸福的人。只要教师心中有爱,用心去建构教育性师生关系,就必定会在人类浩瀚的时空里,留下与日月同辉的灿烂群星,孩子们的世界也必定会绽放光芒。

[1] 金生鋐.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 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刘守旗.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周兴国.“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6]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7] 张楚廷.学问与“学问”[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8]葛金国,吴玲.盘点学校——解开学校管理的症结[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9] 周兴国.对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8(2).

[1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猜你喜欢
教育性师生关系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