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责任,让学生在关怀中幸福成长—开展关怀德育的一点思考

2014-08-15 00:52:11朱建忠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怀德育教师

朱建忠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21)

关怀德育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尼尔·诺丁斯教授提出,关怀与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会应以关怀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关心人、爱值得爱的人,即“教育学生学会关心”。[1]

一、关怀德育的理论基础

德育关怀有哲学、教育学和伦理学基础。

(一)哲学基础

关怀德育立足人本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而非知识为本的教育学取向,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被关怀的需要,关注学生对教育关怀的感受及呼应,呼吁用“广角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怀自己及身边的人,关心人类、动植物及思想。

(二)教育学基础

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八种,其中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包括组织、协商、分析和人际联系四大要素。[2]教育家马丁·布贝尔主张师生关系是对话的交往关系,建立一种“我—你”之间的包容性人际关系,而关怀德育论与其有明显的相通之处。[3]

(三)伦理学基础

西方古代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对关怀德育颇有影响,友爱是生活必需的东西,主要分为善、快乐、实用三种,是爱自己和爱他人的统一。[4]

二、关怀德育的时代背景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关怀德育以“让学生分享关怀,在享受关怀中快乐成长;让学生学会关怀,在关怀他人中幸福成长”为核心理念,体现以生为本,为了学生一生幸福的教育理念,体现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愿景,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

(二)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关怀德育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三、关怀德育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明白分享关怀之理,强调师长示范性

营造快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幸福成长,是父母和教师的重要责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孩子明白关怀的道理。首先,要与孩子对话,让孩子明白快乐生活是父母、教师等通过劳动创造的。其次,树立榜样,教师、父母的关怀行为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如怎样对待孩子、老人、有恩之人、有难之人等。

教师的关怀只有体现在行为上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平等的交流、一道难题的指点,这种细致实在的关怀行为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前行的信心与决心,激发学生迎接挑战、不断超越的勇气与潜能,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怀,在生活中践行关怀。

(二)拥有关怀自我之心,强化学生的人本性

关怀德育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应该将师生关系由以前的“我—他”变成“我—你”,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看待孩子的事,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人为本,凸显关怀德育的人本性。

在平等和尊重中,学生感受关怀、学会关怀。要引导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关怀自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尤其要关怀自我的生命情感,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5]要让学生明白,关怀自我是一个人学会关爱的开始。当我们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时,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6]

(三)实施关怀之举,突出德育实践性

当然,一个人如果只一味地关心自己而不顾他人,那便成了自私,所以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怀自我,也要主动学会关怀他人,可以从关怀自己身边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尊重老师,愿意为老师分担一些班级事务;及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积极热情参与同学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培养责任感;邻居家的衣服吹落了,主动捡起来送还等。上述实践部分是关怀德育模式的重点,诺丁斯将这个过程称为“关怀实习”。在学生的关怀实践中,需要具备关怀的基本技能,懂得如何去关怀,这就需要通过践行学习关怀。

(四)树立关怀生态责任心,注重环境人文性

引导孩子树立关怀全球、关怀未来的意识,可以从关怀生态开始,如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大气质量、水污染、垃圾等。关怀生态首先要提升人文理念,营造人文环境。一方面使学生爱护生命,学会善待生命,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如学习、运动和娱乐的有机结合等。这一德育过程应通过真诚、积极、理解、激励、耐心的人文关怀来实施,教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理解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用持续的激励和耐心的关怀改变学生。

四、关怀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创设关怀的德育环境

1.物质环境

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环境布置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具备关怀学生的客观效果,校园内部建筑物形态尽量与当地的文化特征、时代气息相一致,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容易有亲近感和信任感;庭院、走廊、河边等尽量放置一些人性化的桌椅,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黑板尽量设计成可升降的,便于师生书写。

2.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环境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关怀德育倡导师生间建立“民主、尊重、关怀、有为”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平等、和谐相处,有利于激发各自的潜能,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情感氛围。另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创设关怀的德育环境也非常重要,同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教师的这种观念和行动会影响孩子感恩和合作的意识。

3.文化环境

校园内部的宣传、展示、口号等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长廊,具有榜样示范的荣誉墙(室),会折射出学校的价值定位,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水是有限的,水是生命之源”要比“禁止浪费水”有效果。校园里的文字环境应该彰显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充满对人、对自然的关怀情怀,这样的文字环境可以提高德育关怀的效益。

(二)凸显关怀的交往方式

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会十分重视教师的态度与言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常怀关怀之心、常说关怀之话、常行关怀之举。如,对于学生上课睡觉,教师有两种做法:一是立即停止上课,在讲台上要求其同桌唤醒他或自己大声将他叫醒;二是继续上课,趁合适的时机或其他学生不注意,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摇醒他。关怀德育不赞成第一种做法,而主张第二种做法,因为第一种做法会使学生难堪,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抗拒教育,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听课;第二种做法是用关怀和温暖感染孩子,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从而纠正错误。

(三)重视差异的个性关怀

要体现关怀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性,必须重视差异的个性关怀,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一样。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深入交流,寻找共同的话题,从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开始,充分肯定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对于意志薄弱、缺乏坚韧性的学生,要提高其自信,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更加关注细节,创造机会和他沟通交流,方式上要委婉含蓄,这样容易打开他的心扉。

(四)给予践行关怀的机会

德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情、意、行达到统一,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为关怀的享受者,更要成为关怀的传承者,这就要求我们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

1.回应关怀之行

实践中需要让学生领悟关怀意味着某人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或牵挂感,是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关系。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应来自父母、老师等的关怀,这是关怀关系得以实现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2.培养感恩之心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和学生一起讲述他们与父母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劳动与付出,理解父母的辛勤劳动,从而唤起他们对父母的理解之情和感恩之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如开展“ 今天我来洗衣服” “今天我当家”等活动。

3.肩负环保之责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绝大部分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因此,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师生应该一起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让学生真切感受自然的变化,萌发保护自然之心。

当代中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处于叛逆期,且独生子女较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于理解、信赖和赞许的情感需求十分强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前提,积极构建民主、关爱、和谐的德育环境,积极传递和践行尊重、关怀、发展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在享受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学会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思想、道德逐步成长和趋于完善。

[1] 陈思坤.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10(4):19-21.

[2] 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5):10-11.

[3] 李瑾瑜.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0-11.

[4] 王青原.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8(3):70-74.

[5] 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73-77.

[6] 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6.

猜你喜欢
关怀德育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