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课堂语用教学研究综述——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4-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显性外语语境

许 鹏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基于语用能力重要性的共识,语用能力培养一直是外语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课堂教学作为外语环境下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阵地,受到众多教师及研究者的重视。但课堂语用教学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提出较为系统的语用教学模式(戴炜栋,杨仙菊,2005)[1]。本文结合2003-2013年十年来各类核心期刊上所发表的课堂语用教学方面的篇论文,回顾了语用教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Rose&Kasper(2001)[2]认为,为了弄清楚二语语用学习是如何受教学环境和活动影响的,首先要弄清楚三大问题:(1)课堂为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什么机会;(2)课堂教学是否对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有作用;(3)各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外语语用能力的作用是否不同。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课堂为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什么机会

课堂作为外语环境下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地位不可小觑。在这一方面,国内许多研究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实证调查进行了研究,涉及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材、教师话语等。卢加伟(2013)[3]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语用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言语行为、语篇组织、语用惯例、语用含意四大类,并对这四类教学内容逐一进行了论述。教材和教师话语作为课堂环境下重要的语用输入来源,也受到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吴格奇(2004)[4]从近二十年国内外出版的教材中收集了三十六个关于打招呼的英语会话,进行招呼语之会话结构的汉英对比分析,并剖析了造成中国人所编教材中语用失误的原因。黄洁(2008)[5]指出了现行外语教材中语用知识渗透不足,并提出国内语用教材编写要考虑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明确解释对会话规则、强调语境。莫爱屏等(2013)[6]实证考察了教师幽默话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运用幽默话语能够使得课堂更具动态性、感染力与目的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

二、课堂教学是否对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有作用

课堂教学是否对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有作用,也即语用是否可教,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者的兴趣所在。段玲琍(2007[7],2009[8])分别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两种方式探讨了语用是否可教性,发现在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都证实了语用能力具有可教性的,且明示教学法优于暗示教学法。李清平(2009)[9]以英语初学者为对象,考察教学导引对社交语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学导引在外语环境中有利于语用能力的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表明许多语用特征,如言语行为、会话含义是可以教会的,并且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倾向已在各个教学阶段(初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成人)达成共识。这说明研究者普遍意识到课堂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各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外语语用能力的作用是否不同

国内现有文献中对语用教学方法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显性、隐性(或明示、暗示)研究框架下进行的,并且证实了显性教学的有效性。如朱练红(2008)[10]比较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对语用能力发展的不同作用,结果显示显性教学在语用知识的习得和记忆保持方面更具优势。依据显性法和隐性法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相关语用教学模式。如戴炜栋,杨仙菊(2005)[1]在比较了显性法和隐性法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后,提出了显性语用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提供及时反馈四个步骤。郑秀梅、刘韶方(2010)[11]整合了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提出语用教学的新模式,包括六个环节:语用材料接触、语用形式注意、相关外显知识建立、语用判断对比、外显知识自动化、学习内容和策略反思。

近几年来,语用教学从多维度和跨学科角度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包括认知、会话分析、多媒体技术,扩展了语用教学的方式。如卢加伟(2013)[12]探讨了认知框架下的课堂语用教学对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并基于Schmidt的注意假设和Bialystok 的双维模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堂语用教学方案。孟悦(2010)[13]利用会话分析(CA)的方法来促进课堂环境下的二语语用发展。姜占好(2009)[14]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多媒体外语教学语境的诸多益处,并提出具体的多媒体语用教学操作个案。

总之,回顾十年语用教学研究,在文章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升,体现出我国研究者对语用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是研究内容日趋多样。从仅对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表现的静态描述到将会话分析、认知概念引入研究范围,从将语用主要应用于口语教学到运用于包括语篇教学、听力口语、商务信函和电子邮件写作等的研究,更突出了学习者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前期偏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不乏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后期有不少实证性研究,且有不少研究将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相结合,体现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科学化。

四、今后研究建议与展望

第一,今后的研究应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研究语用教学,更关注在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ELF)背景下的语用教学研究。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并存融合日益频繁,来自不同文化与种族的人们在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贡献出本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个体自身的个性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是否将来自本族语者的理想化的目的语语用规则传授给学习者并且使之成为唯一判断标准就值得商榷了。如拿英语来说,英语本族语者仅占全世界人口的7%,大部分的英语交流发生在无本族语者参与的情况下,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ELF)的趋势日益明显。正如冉永平(2013)[15]指出的,“受政治、经贸、旅游等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影响,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其所涉及的语言范式、社交语用规约、语用策略选择、语境干扰等,出现了多元化的语言语用及社交语用现象,体现出超出英语本族语标准的趋势”。遗憾的是国内现有的语用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以本族语用标准为参照的层面上,对于英语为世界通用语(ELF)下的语用教学如何开展研究的很少。

第二,拓宽研究的方法,对于认知、多媒体网络、会话分析角度下的语用教学及其效果不能仅停滞在理论思辨上,还应从实证研究上加以论证。

第三,对学习者作为个体的语用习得与教学探讨的较少,实际上语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学习者在作出语用选择时不仅涉及文化及社会规约这一层面,还涉及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如语言水平、认知心理、主观感受、个人信仰和经历,给语用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学习者个体层面探讨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和学习目标的更为个性化的语用教学方式。

第四,后结构主义视角给语用教学带来新意义。传统上,语用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产出适当的话语形式、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语用也被认为是一套指示社会功能和与礼貌相关行为的孤立的语言体系。这一语用思想受到后结构主义的质疑,后结构主义认为语用行为本质上是动态的,通过参与者的互动构建协调(Kasper,2006)[16]。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研究的就是互动中的语言。基于此,国外许多研究将CA应用于对语用行为中行动、意义和语境的分析(Naoko Taguchi,2011)[17]。但遗憾的是国内基于会话分析的语用教学的研究却很少,这一点应值得我们注意。

[1] 戴炜栋,杨仙菊.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5,(1).

[2] Kasper,G.Classroom 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A].In Rose,K.R.&Kasper,G.(ed.).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 CUP,2001.

[3] 卢加伟. 国外二语语用教学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2013,(2).

[4] 吴格奇. 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招呼语”之会话结构英汉对比分析[J]. 外语研究,2004,(2) .

[5] 黄洁. 论现行外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渗透[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

[6] 莫爱屏,江沈英,冯建明. 教师幽默话语与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3,(3).

[7] 段玲琍. 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

[8] 段玲琍. 中国外语教学语境下语用能力可教性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9] 李清平. 教学导引对英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9,(4).

[10] 朱炼红. 显性教学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J]. 山东外语教学,2008,(1).

[11] 郑秀梅,刘韶方.语用教学新模式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2] 卢加伟. 认知框架下的课堂语用教学对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 .

[13] 孟悦. 会话分析方法与二语语用发展的课堂教学[J]. 教育科学,2010,(1).

[14] 姜占好. 多媒体外语教学语境下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探讨[J]. 外语电化教学,2009,(3).

[15] 冉永平. 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

[16] Kasper,G. 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Multilingua,2006,(25).

[17] Naoko Taguchi. Teaching Pragmatics: Trends and Issue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1,(31).

猜你喜欢
显性外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跟踪导练(三)2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