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巧
(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 淮安市 223200)
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度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具体地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学生稚嫩的心灵很敏感,容易受伤害,也容易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与信任。在课堂上、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鼓励与赞赏,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次朗读课,我请学生分角色读《巨人和孩子》一文,班上一个平时比较调皮、也不喜欢发言的孩子自告奋勇,要饰巨人一角。我同意了,并鼓励他好好表现。在朗读中,他将巨人的自私、冷酷、暴躁的性格体现出来。我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过这次活动,老师和同学们都发现了这个学生的变化,不仅上课注意力集中了,而且也喜欢动脑筋,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关爱,就会从内心要求自己搞好学习,来回报老师。平等也是爱。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给予他们帮助;对于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反复及情绪波动应给予理解,并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掌握知识。许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原本表现优秀的学生成绩出现明显的滑坡,以前不大突出的学生一下崭露头角。其实并不奇怪,正因为中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教师才更应该注意到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情况。如找学生谈心;或让学生在作文中倾诉心声,并根据事实采取相应措施或作出公正处理,帮助学生走出失意的低谷,攀向理想的高峰。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情感洋溢的好文章。每篇作品都蕴含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的热爱;对先进模范人物的赞美;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恶势力的批判等。如《孔乙己》一文就是一篇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战斗檄文。作者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态度也十分鲜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部作品同时也揭露了当时民众思想麻木不仁的现实。教学时,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着重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根源,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林莉的《小巷深处》感人至深,向我们倾诉了慈母对孩子的挚爱深情。在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如诉如泣的情感之中。许多孩子红了眼眶,流下眼泪。与作品对话,使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深深的触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些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憎恨黑暗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问题,教师不宜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应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再由同学们讨论,教师同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多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这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期行》一文,一个学生提出疑问:“友人知道自己错了,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但元方不理他,我觉得这样做是不礼貌的。”我将该生的观点交给同学们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终统一意见:元方对不守信用、辱骂父亲的人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方是长辈,又主动致歉,元方应接受歉意。教师不应遏制学生的真实感受,而要他们大胆发言,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树立良好道德情操。同时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讲哲理故事,展示幽默讽刺漫画,由学生来谈感想体会。长期坚持下去,定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师如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总结经验,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知识面广,学识渊博,对学生有问必答,就会受到学生由衷的敬重。这种敬重的情感会使孩子们尊重佩服老师,也会自觉主动的去汲取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些文学知识:或引用警句,或简介名著,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对文中涉及的名著,我请学生将知识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选取重要作品介绍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七年级时教马克吐温的作品《第一次文学尝试》时,向学生简介他的《竞选州长》这篇讽刺小说,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了。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文学名著,接触外国文化,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从而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多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