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浙江省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幼师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了解幼师语文课的教育对象及教育目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从事幼教职业的专业技能。在长期的幼师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朗读教学这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当下的中国,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强调幼儿教师要“具有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给儿童良好熏陶所必需的说、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与技巧”。这里的“说”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说话,而是针对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所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应包括以下几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指出,“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要求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不低于二级乙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园“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而实际上现在不少幼儿园对教师的普通话要求更是在二级甲等以上。
众所周知,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快。这是因为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其中包括对语音的模仿,他(她)们通过模仿迅速积累词汇,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和表达力不断提升,从而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幼儿语言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成人,这就要求负有教育责任的幼儿教师能规范使用国家推广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为幼儿做出正确的示范。所以,掌握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是对幼儿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师要“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给他读图书、讲故事等”;教师“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可见幼儿教育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朗读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要能指导幼儿朗读儿歌、童谣、古诗等。因此,朗读是幼师生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必备的技能,相关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是幼师生必须掌握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语言学习活动的总目标为: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要求教师“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最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更为具体的要求,其中“沟通与合作”部分明确提出教师要“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这些都是对幼儿教师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师要撰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学活动设计、观察日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等,大量的书写工作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此外,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而处于学龄前的幼儿基本都没有掌握文字这一学习交流的工具,这就使得幼儿教师需要更多的通过口语来组织教育活动、完成教学内容。一些独白体的语言形式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也频繁出现,如讲故事、复述、看图说话等,这些都要求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掌握学生普通话水平情况,笔者总会在幼师新生入校时进行一次测试,选取《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中的一篇文章要求学生朗读,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部分的要求为参照。通过测试,笔者发现随着普通话的全面推广,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能用普通话读书交流,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都不太标准和规范。笔者所处为吴方言区,学生的语音受方音的影响较大,声母、韵母和声调均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声母的常见问题如平翘舌音混乱,翘舌音r误读为边音l,以及尖音严重等;韵母最常见的问题是前后鼻音不分;声调中阳平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还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入声。另外,几乎没有学生将轻声、儿化及语气词“啊”的变读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可见学生对于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现象一点也不了解。上述问题若不解决会直接导致学生不能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就不能取得幼儿教师从业资格。
诗人说“乡音未改鬓毛衰”,是的,方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不是轻易能够改掉的,需要进行长期反复的练习。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到朗读是语音练习的最佳方式。在生活中我们通过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把一个个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句子,所以在普通话学习中仅仅注重单个字或词的发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朗读篇章或段落来加强语音的练习。文章中的字、词、句中就包含了声母、韵母、声调及轻重格、儿化、变读等语音现象,在朗读中教师能发现并帮助学生改正存在的语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不高,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很差。除少数学生能在朗读时把握作品的基调,用有声语言表现出作品的韵味和情感外,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从头到尾保持固定的语调,没有抑扬顿挫,根本不能表现出作品的情感,这只能称为“念”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更有甚者连流畅的“念”下去都做不到,常常会出现停、连不当,读破句子的情况。这表明,幼师学生的朗读水平呈现出一种整体偏下,技巧运用能力较低的状况,还远远达不到对幼教从教者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幼师语文教学中略读、默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朗读被弱化,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朗读训练,和相应的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水平当然难以有所提高。
幼师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编订者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很多作品非常适合朗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多运用朗读教学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点读、分角色读、自读等,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各种与朗读有关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朗读兴趣小组,举办朗读竞赛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停顿、重音、句调、快慢等朗读技巧,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从而把书本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有声语言,展现其中的音乐美、韵律美、情感美。通过大量而系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必将有所提高,为将来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近年来,幼师门槛较低,学生的入学成绩大部分低于普高分数线,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体偏低,听、说、读、写能力都相对较弱。在笔者的一项调查中,只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好”,64%的学生认为“一般”,24%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差”。每每布置作文时总能听到学生的叹息,而批改作文又是教师最头疼的时候。主题不明确、层次结构混乱、缺乏逻辑、语言干涩、词汇匮乏等等是学生习作中的常见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大量的阅读,而朗读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朱光潜先生谈到诵读时曾说过“头脑里甚至进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腔调,和那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段话很生动地诠释了朗读与写作的关系,大量的朗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语言积累。生动的朗读把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环境、景象及情感都在朗读者的头脑里鲜活起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作品中精确、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能带给朗读者美的享受更能使他们学会如何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生动的朗读还能通过语调轻重缓急的变化体现出文章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等。朗读者通过朗读既能了解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内在联系,又能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锻炼。教师可在课内外引导学生多朗读,使学生多受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佳作熏陶,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体会到幼师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体水平较低。比如,在新生入校时,作为班主任笔者常常要求学生们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自我介绍,有很多学生只说了三两句话就张口结舌匆匆结束。在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表达观点,有的“这个、那个”半天说不出,有的蹦出一两个词,有的说半句话有头无尾,有的说了半天没有说到点子上,笔者顺着其思路替其总结后,其频频点头,真可以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而大部分幼师生目前的口语能力是达不到职业要求的。
叶圣陶说:“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的确,课本里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范例,能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母语的形态、句式、语调、语速、语境等,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而多朗读,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规范语感,掌握语言规律,并把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沟通起来,及时纠正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而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M].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4]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张颂.朗读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6]钱义文.以朗读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差生的写作能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