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2014-08-15 00:50杨安翔
语文学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情性文学语言文心雕龙

○袁 琦 杨安翔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37)

刘勰的《文心雕龙》全书一共十卷五十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唯一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论著。而其中的《体性》篇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风格学著作,刘勰在《体性》篇中将文学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不仅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还列举文学史上翔实的例子加以佐证,用他完备而精当的论述来形成他系统的文学风格论。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风骨”是从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方面进行的探讨,文章感情的传达是“风”,敷设文辞乃是“骨”。“气”与“力”则是“风骨”的主要特征,“气”指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气质,因为不同的“气”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学语言风骨。“力”则是“气”的外显,“力”表现为一种气势,是一种刚劲,遒健有力的语辞特征。

我们认为刘勰不仅在《体性》篇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且在《风骨》篇也涉及到了对文学风格的探讨。所以本文通过对刘勰《文心雕龙》《体性》、《风骨》篇的阅读理解来探讨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成因和分类。

一、《体性》篇论述了文学风格的精髓

刘勰认为文学语言风格是语用主体“情性”的表现,从《体性》的开篇我们便能窥探一二。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胜所砾,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橘,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这也是刘勰关于文学语言风格论的基本认识。其中“情动而言形”、“因内而符外”是刘勰对语言运用的看法,即创作是一个内外相符的过程,作家的思想、情感与其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他认为文学语言风格是创作者内心情性的体现和反映。不同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性不同在外在层面的体现就是其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迥异。这被刘勰称之为“体”,刘勰将文学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对每种风格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详尽的阐释: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取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载,卓烁异彩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若植,缥缈附俗者也。”

刘勰归纳出这“八体”并将其分为“雅与奇、奥与显、壮与清、繁与约”四组两两相对的风格。同时,刘勰以12位作家为例,先列举作家情性,再写其风格,来表达文学创作者的情性与文学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豁,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蝙,故言壮而情骇;嗣宗椒搅,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刘勰在阐述作家文学风格时,用并列式结构表明语言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关系,如刘勰对贾谊的文学风格的评论是“文结而体清”即作品文辞洁净且格调清雅,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在讨论文学风格时,始终坚持语言形式和意义内容两方面的融合。

刘勰不仅仅在《体性》篇中阐述了他对文学风格论的基本认识,还阐述了作家形成个人文学风格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才”“气”“学”“习”,作家的情性决定了作家的文学风格,而“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则决定了作家的情性,在这四个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特征。其中刘勰特别强调“才”“气”对作家情性养成的决定性作用,“才力居中,肇自血气”,乃“自然之恒资”一句便体现了他的这一看法,通过此,我们也发现刘勰的文学语言风格论思想是带有先天论的成分的。当然,刘勰在强调“才”与“气”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认识到仅仅有“才”“气”是不能转化为作家的文学语言风格的,一个作家想要形成自己的文学语言风格必须靠后天的“学”与“习”。刘勰认为,创作者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做到“习亦凝真,功沿渐靡”,来弥补“才”和“气”的不足,培养出良好的文学语言风格。这里刘勰提出了三点培养良好文学语言风格的方式:第一“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第二“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爵”,第三“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学风格的养成,要先确定正确的标准,然后学习经典的范例,确立典雅的风格,再根据创作者的情性特点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风格。

二、《风骨》篇论述了文学风格的更高层次

由于刘勰在本篇中并没有对“风骨”的含义下一个明确的定论,所以各家对“风骨”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黄侃先生的“风意骨辞”说最具影响。

“怊帐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刘勰在《风骨》篇的开篇指明“风”是六义之首。刘勰从作者和作品两个方面来论述“风”,即从作者方面来看,刘勰认为:“怊帐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这里的“始乎风”说的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抒发感情之前首先要感染自己,只有作者在内心有所感的情况下才会具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和激情,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做到“述情必显”,所以不是情感的真实抒发的文章是没有“风”的。从作品来看,刘勰认为“风”是“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只有在作品“意气骏爽”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文风清焉”。所以说“风”是感人的根本力量,是“气”的具体表现。

其中,对于“风”的论述刘勰还提到了,并不是所有的情志表现都可以称之为“风”,对于关乎情志之“风”在内容和状态上有四条具体要求,即“清”“显”“明”“遒”。这里的“清”是指对情志要求纯而不杂,“显”是指作品表达要强烈明显,“明”是指文章要鲜明、明畅,“遒”则指的是遒劲。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刘勰认为,只有含“风”的情志才能够感染人,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同样,刘勰对有“骨”之文辞也有四点要求,即“直”“清”“峻”“健”。其中“直”是指端庄正直,刘勰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也就是说有“骨”之文应该是言辞正义,刚健有力的。“精”是指精确、精炼,从“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即可看出,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有“骨”就要看它的文辞是否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具备正直贴切的特点。“峻”则指的是高远、凝练,刘勰举了潘锡魏的例子,潘锡魏所作的《册魏王九锡文》文辞凝练精简,正是刘勰提倡的作品风格。“健”是指刚健,“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文辞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四点的话则是“有骨之辞”,否则为“无骨”之辞,文章如果无骨,则无力,没有力量。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刘勰所谓的“风骨”就是通过简洁凝练、刚健有力的语言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情志生动明显地表达出来,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体性》、《风骨》篇文学风格论的异同

上文对《体性》《风骨》两篇分别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刘勰《体性》和《风骨》篇在对文学风格的论述中都提到了作者人格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在《体性》篇中“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就表明了创作是一个内外相符的过程,作家的思想、情感与其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在《风骨》篇中刘勰也提到了文如其人的观点,作品反映作者的才性品格。由此可见,在这一点上刘勰的观点不论是在《体性》篇还是在《风骨》篇中都是一脉相承的。

尽管在作者人格跟作品风格方面刘勰在两篇文章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刘勰在两篇文章中对文学风格论述的角度及出发点又是完全不同的。在《体性》篇中对文学风格的论述是就某个作家的某种文学风格论述的,在《体性》篇中着重的是某一作家、某一作品的个性特征和具体风貌,从他在《体性》篇中提到的“八体论”以及他对12位作家的评论就可以看出。而在《风骨》篇中,刘勰从“风”“骨”两个方面各提出四点要求,简而言之即通过简洁凝练、刚健有力的语言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情志生动明显表达出来,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一论点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提出的更高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标准。

四、《体性》、《风骨》篇对当今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

《体性》和《风骨》篇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学风格论对现当代作品文学风格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文论意义,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思想品德以及情操,并将其作为写作的根本,在《体性》篇中,刘勰就从作家自身人格出发,从“才”“气”“学”“习”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出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这一观点对当今的文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刘勰的观点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文”“质”的重视,而“文质论”至今依旧是写作理论的重要内容。《风骨》篇对如何通过简洁凝练有力的语言来生动活泼表达文章的思想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从“风”“骨”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当今文章写作具有指导意义。二、美学意义,《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却从书名、篇章、结构处处具有审美特性。正如周汝昌先生说:“《文心雕龙》是我最喜爱、最佩服的传统文学巨著。能用骈文表达这么丰富的内容,真是一种奇迹。”确实,《文心雕龙》用骈俪为主的语言方式美化其语言风格,整本书言简意赅。

结语

《文心雕龙》之《体性》篇以及《风骨》篇是刘勰创作论的重要部分。其中《体性》篇是刘勰对文学风格论述最为集中的一章,在我国古典文论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此篇论述最具价值之处不仅仅是他提出了“八体论”而且在于他指出了作者个性对文章风格的决定意义。人格决定风格,是风格的最高宗旨;文分八体,却又不仅仅局限于八体,只有抓住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文体变幻的当今文坛领会不同文章的要义。《风骨》篇是刘勰首先在总结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他从“风”“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对文学风格更高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标准。不仅仅对当时的文风具有矫正作用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中华书局,196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情性文学语言文心雕龙
刘月华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荷风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情性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