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意应在乎“学生有所得”——例谈说明文《松鼠》的教学与思考

2014-08-15 00:50章小峰
语文学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说明文松鼠课文

○章小峰

(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小学,江苏 南通226541)

说明文,应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老师们不喜欢教,学生们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它没有优美华丽的语句可供积累;它没有意蕴深远的精神品质可供挖掘;它还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供欣赏……课标中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表述也不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于是,老师们教学时总是“一教而过”:读课文、学生字、抓特征、找说明方法,学生的学习也是顺势而走,消极应付。如此这般的教学过程,成了事物特点的罗列、说明方法的堆砌。

流连于青山绿水间的欧阳修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面对说明文课堂教学,我们呼吁——说明文的教学之意,应在乎学生有所得!

以《松鼠》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立足教材特点设计活动,使学生得阅读之法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他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而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也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应当之责。正如台湾赵镜中先生在他《提升阅读力》一书中提出:“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给我们的孩子,更助于他们立足于这个社会。”是呀,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相应文体的阅读方法,以使他们“为还不存在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先生语)

(一)学习理清文路

《松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首当其冲就是知晓课文的内容梗概。但法国作家布封写的这篇文章,有别于一般介绍动物类的说明文,它有着西方作家特有的自由随意、生动感性的文风,主要内容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体验和发现。

◎浏览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松鼠”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2.在组内交流各自学习收获。(可以试着用一些词语概括哟!)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搜集信息,于是交流学习收获时,学生纷纷在黑板上写下了“外形”“吃食”“储存食物”“住处”“搭窝”“繁衍后代”“奔跑”等词语。虽已基本找全作者介绍松鼠的内容,但仍很散乱。于是引导:“原来作者介绍了松鼠这么多让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呀!我们把这些内容按作者叙述的顺序来排排序吧!”学生在再次浏览课文,重排顺序的过程中发现了:作者是先介绍松鼠的外形,然后按从树上到树下,从搭窝筑巢到繁衍后代的顺序有序地介绍这个小动物的。接着引导:“这些内容除了松鼠外形,剩下的都是围绕松鼠的哪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在经过小组热烈的讨论后,豁然开朗:原来作者是按“从外形到生活习性”的思路来谋篇的。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在这个“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探秘之旅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发现了作者的行文智慧,更收获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之法。

(二)练习快速浏览

课标在高段学习要求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浏览便于迅速地查找、搜集信息,将来在阅读文件、报刊、说明书等大量资料时,都会用到这种“一目十行中捕捉所需信息”的阅读能力。因此,进入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开始渗透培养这种阅读能力。

二、紧扣教材语言设计活动,使学生得表达之法

关注说明文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文章的诞生早已融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态度、观点与情感,说明文也不例外。布封把对松鼠的喜爱流淌在字里行间,“漂亮”“乖巧”“驯良”“美丽”“面容清秀”等赞美之词,一个接一个,毫不吝啬地送给了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足以说明他对松鼠的喜爱非同一般。

关注说明文语言的表达。说明文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逻辑性。每篇说明文中都能看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常用说明方法的身影,但每篇文章又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说明方法与特点。《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作者采用大胆推想的方法,引领读者去想象这宏伟建筑的建造过程;《秦兵马俑》一文中,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将秦兵马俑鲜明的神态和雄伟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作者则不惜大幅篇章,运用“事实+假设”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灰尘不为人熟悉的好处;而《松鼠》一文中,作者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说明方法,让“聪明而乖巧、驯良而美丽”的松鼠跃然纸上。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如何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这篇说明文中蕴藏的情感,及特殊的说明方法呢?

(一)发现课文的表达智慧

◎对比阅读,发现课文的表达智慧。

将课文与资料对比阅读,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动物。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体毛多为灰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喜欢吃松子和橡栗等果实。——《辞海》

这段资料选自《辞海》中对松鼠的描述,它科学、理性,而且信息集中、一目了然,与课文相比,两者各有千秋。在对比阅读后,学生们一下子发现了:《辞海》中介绍的是动物实验室里松鼠的标本,是死的,没有生命的;而布封笔下的松鼠是活的,它会跑会跳,聪明机敏、讨人喜欢。

(二)聚焦课文的说明方式

◎自主品读,聚焦课文的说明方式。

1.从课文中找一处最感兴趣的内容,细细品读,想想:布封怎样把小松鼠写得这样讨人喜欢的?

2.把你选的内容读给同伴听,并把你的想法与同伴分享。

(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路径的宗旨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尽管路径不同,但最精彩的景点人们都能到达。课堂上,松鼠的外形、渡河、存粮、搭窝等吸引的观众肯定各不相同,不一定要“排好队依次观赏”,让他们带着“布封怎样把小松鼠写得这样讨人喜欢”的问题,直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去发现,岂不更省时有效?于是,课堂上学生各有所得:“我发现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告诉我们松鼠像鸟一样住在树顶上,太神奇了!”“我发现作者写松鼠奔跑写得特别好:轻快极了、小跳着前进、连蹦带跳,让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在奔跑。”“对,作者就是把松鼠当作人来写的,我发现他写松鼠吃食的样子就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我发现在写松鼠生活时,作者也用了拟人的手法:怕光、歇凉、互相追逐、玩耍,这太像我们人了!松鼠太可爱了!”……交流中,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大家聊到了,而本文最独特的“拟人化”说明方法更是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实践习得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言”“意”皆有所得后,接下来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学以致用的“练兵场”:“我们喜欢的小动物是谁呢?用一段文字介绍一下吧,用上今天所学的方法,让读者透过你的文字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生命体而不是动物标本。”学生会心一笑后,备受鼓舞。于是交流时,我们看到了:一只调皮贪玩的小猫;两尾体形独特的金鱼;一只肥胖慵懒的老猫;一条高大健壮的黑狗……学生读着、乐着:原来说明文也可以这样生动!

三、遵循“生本理念”设计活动,使学生得学习之法

(一)学习“探究式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松鼠》这节课的三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探究——发现——收获;再探究——再发现——再收获”积极投入的学习状态。我想,课终学生能带得走的除了对松鼠的喜爱、对说明方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们接触并学习了“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在交流互动中发现”的“探究式阅读”方法。

(二)学习“互动式学习”

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语文学习提出要求:“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也就是说,进入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更关注并着力培养的是“善于倾听、敢于表达”的互动式学习方式。如何培养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呢?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曾说:“学习方法的形成一定是在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以掌握的。”从《松鼠》一课的三个活动要求来看,“在组内交流各自学习收获(可以试着用一些词语概括哟!)”“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把你选的内容读给同伴听,并把你的想法与同伴分享(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这些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学习提示,在学生的学习旅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引作用。学习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提示,自然而然地会把学生引向“思考、倾听、表达”融合的互动学习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生本”并不代表“无师”。“生本教学”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并不是学生想怎么学都行,想怎么理解都可以。“生本课堂”中仍需要老师辅以一系列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的“导”: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引导、学习难点的解决、学习认知的提升等。正如朱熹所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其实,不仅是说明文教学,所有文体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应该以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带得走的语文经验,这对学生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说明文松鼠课文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小松鼠
松鼠
背课文
松鼠
松鼠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