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与阅读方法探究

2014-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4年23期
关键词:功利化快餐课外阅读

张 芹

“在书本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比缺乏书本环境长大的孩子多出三年的教育”。这是在2012 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出现的一条宣传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历史性地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列入未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阅读提出了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的中学生课外阅读而言,情况并不乐观,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仍因循“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模式组织教学,致使课外阅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和积极的阅读心理,使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得到熏陶,自我感受和体验得以加强,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幸福。以下,笔者将就阅读问题作简要讨论。

一、“心”随本源,还阅读本真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心理。然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功利化的应试阅读禁锢了师生的思想,导致教师把母语教育下降为语言文字工具化的训练或是对听说读写的单纯训练,而学生则是“只要考试不考就不看”的阅读心理,功利化的心理早已让学生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地位正逐步被淡化。

那么,如何立足学生的阅读心理,从纯知识技巧的狭隘阅读圈中走出来呢?笔者认为,要还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和精神成长的主动权,以“低压迫”的阅读让学生重拾对阅读的兴趣。有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父母去书店只给学生购买与学习进步有关的教辅书。在这种功利化的应试阅读下,学生是被迫灌输的,毫无兴趣和积极性可言。只有“低压迫”的阅读,才能让学生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觉得那不再是负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还阅读之本真,阅读的幸福感也就如约而至。

二、“心”驰神往,还阅读本味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取代传统纸质书的电子阅读器早已闯入学生的视野。动态的文字、鲜活的图片、优美的语音、超大的容量、小巧的设备……以上种种,足以成为电子阅读的“独门暗器”,使得“快餐式阅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主流。在这种趋势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浮躁的情绪和闭塞的视野。不少学生为了追求“悦读”而弃华章名著于不顾,只选择那些图文并茂,抑或只有单纯图片、视频的电子读物。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退化。倘若阅读浅薄化、快餐化、功利化在全社会蔓延,又如何承载提升自我素养和传承文明之重?

面对现状,如何使学生钟情的“快餐式阅读”不沦落为“浅思维”呢?笔者认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阅读,帮助学生把握好深浅阅读的尺度,透过“快餐式阅读”发现值得阅读的书,使得“浅阅读”更具选择性、目的性、实用性,使学生“心”驰神往地从“快餐式”阅读过渡为更有“营养”的“深阅读”。在“究根问底”的要求和愿望中,使阅读成为心之所向,还阅读之本味,从而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幸福。

三、“心心”相印,还阅读本意

大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必须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因为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光靠课堂内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教师应以为学生推荐能读懂的书为基本出发点,注意书籍难易适中,因为对于太难或太容易的书,学生读着都会觉得没有兴趣。例如,《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对于懵懂的初中生而言十分深奥,根本理解不了其中的思想内涵。只要学生获得了与之水平相适应的书籍,就能有所收获,并对阅读产生兴趣,将阅读持之以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人的教育作用体现为既影响人的识识、人的情感,又成为人们行动的动力和效仿的楷模。因此,除了精心挑选读物外,教师还应不时地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例如,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外历史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如“鲁迅嚼辣椒驱寒”和“王亚南睡三脚床”的故事等。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树立阅读标兵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效仿,从而调动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外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增强阅读的幸福感。

四、“心”神领会,还阅读本色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每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真挚浓烈的感情,它会使读者受到情感熏陶和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就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并细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叶圣陶和鲁兵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并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写的续篇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在无形中将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只有“心”神领会,才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不但愿读,而且会读,并享受审美乐趣,最终获得幸福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才能读出味道,进而内化吸收。同时,教师也要开展各类活动,为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例如,向学生推荐自己近来读到的好的作品,或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举行各种阅读竞赛等,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礼记·中庸》中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由此足以见得,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的必修课。新课改对阅读量规定之大是罕见的,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和课程改革的精神,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心理,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幸福,把阅读当做他们一生的追求,让幸福阅读快乐随行。

猜你喜欢
功利化快餐课外阅读
一只鸡的IPO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智慧快餐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