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014-08-15 00:46王海红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语文课文体

王海红

(安图县安林中学,吉林 安图 133600)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和素养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性。但在中学生阅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势必影响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语文课本阅读,忽视其它学科课本阅读

语文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路径,应该首先读通读透,有的经典作家的范文还须熟读、读熟以至达到背诵的要求,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这样做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他们不知道其它各科课本上的一些材料也是很好的语文教材。若能以读语文课本的心境去借鉴其它课本,必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数、理、化、生、地等科目的课本上有的是标准的说明文体,可以研究它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汉语文知识,也可以更好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政治,品德等课本上有的是典范的记叙,议论文体,可以研究它是如何有理有据地论证的。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加深记叙,议论知识,也能更好学习历史,政治等社会科学知识。但许多中学生却忽视了这一点,只在语文课本上学语文,在其它读物上却忘记了。中学生在语文课本为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把语文以外的其它课本当作语文课本来读。这是一举两得而又十分有利的阅读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等特性。不要以为政治就是政治,历史就是历史,数学就是数学,物理就是物理。须知任何知识都是文化,而文化的传播必须有其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语文。可见把其它学科课文当作语文读物是正确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

2.重视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

大部分中学生都十分重视课内阅读,这是因为课内阅读在中学生看来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指定阅读内容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获得积极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文知识,这种做法无可非议,应予以肯定。但是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只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课外阅读的做法,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成长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是因为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保证完成阅读“量”的要求,更不用说是阅读的“质”了,所以不可能体现阅读的丰富性和实效性。二是课内阅读由于受统一评价标准的影响,往往要求阅读的目标、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形式与方法的一致性,所以难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不可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是课内阅读往往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即注重与考试相关联的内容阅读,而忽视其它方面的阅读,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所以这种阅读是片面的,不可能完成阅读的总要求,达成阅读的教学目标。而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阅读的时间充足,课外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时间,只要想阅读,随时都可以,没有时间的限制。二是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一些读物,从而扩大阅读范围和领域,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语文素养。三是课外阅读可以淡化功力,没有压力,阅读起来心情舒畅。事实证明:这种阅读心态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路径。所以,中学生应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加强课外阅读,使自己的阅读天地不断开阔,从而更好地适应课内阅读。

3.重视读书,忽视笔记

很多中学生是喜欢读书的,但每当问到他们的读书情况时,或当写作,谈话应用时,往往瞠目结舌,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阅读时不能随时把读物中富有哲理的地方、意寓深刻的地方、名言警句、成语典故以及故事梗概做出批语记录下来,并运用于写作实践,所以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情况。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提倡学会阅读笔记的好习惯。只有勤读书还不够,还必须要养成读书笔记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日积月累,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从而避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情况。

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块是阅读,阅读又重在理解感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而现在的中学生一方面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另一方面是不会读,读不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指导学生找准阅读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拿过一篇文章每每有这样的感受:犹如一个鸡蛋,如果我们直接把它吞进口中那是很难的,但我们打开一个缺口,再一层层的剥开来那就会变得容易的多了。在教学中我便做了些尝试:以点带面,从一个切入点层层展开,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文章《社戏》的时候,如果按照老的套路来讲的话,不但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连老师也提不起半点精神,更不要说有什么激情存在了,如果在教学中以文本中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再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提问,学生就会七嘴八舌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在同学们谈论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进入了文本并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如在讲《智取生辰冈》时,如果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来讲,也会毫无生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杨志乃堂堂的武举人出身,曾经在与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比过武,而今天在黄泥冈这一地方,面对十几个军卒和老管家却为何要说‘苦也’呢”这一问切入。这一问不但分析了杨志的人物性格和他的愿望,而且还分析出各种人物的关系来,同时还把他们为什么失掉了生辰冈也一并分析了出来。

此种方法很适合那种篇幅较长难于讲解的文章,只要教者多下些功夫找好恰当的切人点,就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必须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经常采用朗读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动力,它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互动,以此更好地体会教材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并把教材情感传递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正是这一目的的要求。例如在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教师可采用以读促学,以读促理解的教学方法,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热情,读到最后学生已基本能够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稍加点拨,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朗读还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语文知识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文体来承载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体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不同的文体其朗读的感情与语调是不同的,如在朗读记叙文时要注重“情”的体现;朗读说明文时注重一个“知”字;朗读议论文时要突出一个“理”字。可见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文体知识。例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可运用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法,在读中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感受议论的写作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作批注。做批注这种学习方法也很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个性独立,有自己的见解,运用这种方法来教学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写批注其实包括内容很广泛,可以是文章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甚至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文章的内涵等等很多方面。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写批注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例如在讲《雨说》这篇现代诗歌时采取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有对字“滞”字进行评析,对词“润如油膏”进行评析,对本文中的修辞进行评析,对作者的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评析,从而是学生真正体会到笔下的雨被赋予的灵性,那霏霏细雨也飘进了学生的心田。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注重语文课本阅读与其它学科课本阅读的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领域,培养学生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语文课文体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可怕的语文课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