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生相栖 惠泽众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2014-08-15 00:51吴秀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学科信息技术

文 吴秀梅

自然界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共栖,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和犀牛鸟,鳄鱼与牙签鸟(燕千鸟),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黄金鼠,它们互利互惠,共享安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亦是如此,两者融合相得益彰。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其重要体现之一。这种整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重组再构、相互融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利用生成的资源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优化生成了新的资源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就课文而言,突破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书本的限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如相关文章赏析、风景名胜、背景资料、实物展示等,这些都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而这类材料囊括了自然、社会、人文等诸方面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就语文知识技能而言,打破了学段的界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优化生成完整的教学资源环境,如修辞、标点、词语、句子等,囊括了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只要学生想学,有精力去学,就可以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再如成语、诗词、名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提高了语文知识积累的速度和厚度。

3.就审美而言,丰富了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不计其数的美文,更将它们置于一张张精美的网页之上,达到了语言文字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视觉上无比享受。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受到的影响甚至可以他们改变一生。中国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书画同源”的说法,如此这般,文章愈显清新淡雅,如一杯咖啡回味无穷;诗词彰显古朴典雅,似一盏清茶沁人心脾……试想,在静谧的夜晚,在暖暖的午后,读着这样一段文字——

“走进七月,便走进了细雨蒙蒙,在有点蓝色的七月,听雨沙沙,总是别样滋味在心头。总会想趁着细雨迷蒙,漫步在大自然里。举头看看无尽的雨丝,凝眸望望满目的葱茏,不需再想什么,只慢慢闭上双眼。轻轻张开手臂,静静感受雨的气息;轻轻屏住呼吸,悄悄地听雨。雨下来的时候会释放一种心境,如果仔细去听便会听到雨的心事——或喜 或悲 或愁,于是我心也跟着 喜了 悲了 愁了!”

品着这样浪漫的诗句,赏着雨中带露的花儿,放眼满目青翠,雨点晶莹透亮,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单是那地上一圈圈的涟漪,便已让人的心儿飞得很远很远……长期阅读,又怎会不产生“久熏幽兰而自香”的效果。这样看来,信息技术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确是功不可没。

二、利用网络优势,升华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三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书本和教师。第三种才是我们追求的与新课标相适应的境界。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还强调要开放性地使用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内容上下工夫,需要学生在学的内容上动脑筋。尤其是语文学习,它传承的是民族语言。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利用网络便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网络上有许多教学资源,萧伯纳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人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就此而言,网络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对于课本所涉及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询。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而且将大量知识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资料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拥有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由此也可以看出网络在知识构建方面的作用。

例如学习峻青的《第一场雪》,学生就找到了与课文有关的十几条信息:文章原名《瑞雪图》;写于1962年,恰逢三年自然灾害;雪对庄稼的益处;雪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脏雪化得快;人的影子在雪地上反射的是蓝光;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连初中的物理知识也涉及了。

又如《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有的学生找到了“宇宙”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到了相关资料,但如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宇宙”一词,对学习文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有学生找到了这样一则信息:“宇宙”一词出自《淮南子·齐俗训》,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且说明了这一信息的来源。由此入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对科学的向往,对自然奥秘的感叹,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最有价值的是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件形象演示,突破理解难点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就是教学演示,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课件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就语文而言,语言文字本身有着图画、声音所不可替代的魅力,所以语文教学演示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应主要用来突破难点,切不可用得太繁太滥。

1.用于演示异地景观,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描绘的景色

例如学习巴金的《鸟的天堂》、老舍的《草原》、峻青的《第一场雪》等文章时,许多学生未见过四季常绿的榕树,未游过一碧千里的草原,南方学生很少见过雪后银装素裹的美景。而这些文章又写得美轮美奂,这就需要为学生形象演示,以便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有更深刻的认识。

2.用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演示

语文作为母语,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学科渗透交叉是必然存在的,形象的演示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五彩池》一文写到了池水之所以呈现不同色彩,原因之一就是“折射”。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折射”的问题呢?一带而过,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或者告诉学生学了物理就懂了?这两种解决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不负责的。那么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制作演示折射现象的课件,学生很轻松地便了解了这一知识。

3.用于体会经典之笔,演示词语用得巧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遣词造句也颇为讲究,所以有时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如学习古诗《泊船瓜洲》,让学生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巧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意地把春风吹过江南岸、岸上风光与冬天无任何区别的景象和春风吹过江南岸、千里堤岸一片新绿的变化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突破了理解的重难点,更使学生在遣词造句方面受益匪浅。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科学、先进、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就像自然界不同动物的共栖一样,可以相得益彰。也正是因为如此,延续多年的学科教学更显示出它的魅力,而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产物也将放射更加绚丽的光芒。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超学科”来啦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