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香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海南海口 571100)
19世纪,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柏林大学。在此之后,众多大学纷纷效仿,将科研引入教学,使之成为高校的两项主要活动。教学和科研也成为了每一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两项重要工作。教学与科研在理论是相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自洪堡时代以来,现代意义大学的产生确立了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从此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几乎是世界上每一所有科研能力的大学都会碰到的问题。[1]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成为高校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2004年,上海交大优秀教师晏才宏因论文不够直到去世也没有评上副教授。2005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师朱淼华虽深受学生欢迎却因没有发表论文而被淘汰“下岗”。而广西大学25岁年轻博士张鸿巍从教不到一年,因学术成果丰硕被破格评为教授。这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争论。高校的任务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却常常产生矛盾。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提出创办研究型大学,片面强调科研特色,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得教学和科研几乎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各高校已普遍存在。
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之后,两者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两项重要工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在侧重点上也会有所偏颇。一方面,有教师坚持教学唯先,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培养人才应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站好三尺讲台,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而科研是少数有科研能力和需要职称晋升的教师的个人行为。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科研更重。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教学作为隐性因素并不容易被认可,而科研作为显性因素却往往可以带来名利双收的效果。这使得许多教师为了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也加入了搞科研、发论文的热潮中,而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则是敷衍了事。有一项调查表明,“有837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时间投入上把科研置于第一位,占样本总数的57.6%;而仅有359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时间投入上把教学置于第一位,占教师样本总数的24.7%。”[2]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证明了该问题的现实性。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主要工作,对一个教师的评价也应该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入手。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难量化和具体化,其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评分和领导专家评分来决定,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而且目前听课、评课也往往流于形式,教学工作质量无法进行有效考核。而科研则客观性较强,在考核时很容易将其量化。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多侧重于科研成绩,而教学则缺失“话语权”,被“边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教学”资源不仅包括财力更包括人力资源。高校科技基金、重点学科建设费、各种科技奖励、特殊岗位津贴等来自教育经费,出手大方;相比之下,教学设备费和教学业务费则精打细算,运转困难。[1]在高额科研奖励的刺激下,大多数教师对科研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也远远高于教学。
高校教学与科研存在矛盾与国家、社会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自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通过调整项目评审、评奖等多种手段,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和市场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宏观政策很快影响到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平衡。[3]一方面,随着科研经费的投入,学校科研受到前未所有的重视,而教学却未明显改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学校也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从而促使高校整体向科研倾斜,而忽视了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非均衡的投入,使得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出现明显偏失。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内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基本上都是科研占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师职称的评聘、年度考核的评优还是绩效工资的发放,一般都是以课题的等级和论文的多少作为标准,至于教学等因素则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有的学校还规定“科研分”与“教学分”可以互相冲抵。[4]有些教师教学再认真,书教的再好,没有科研一切都是空谈。考核制度上的厚此薄彼,也使得“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
目前,高校教师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教学质量高低的评比,而是集中在科研成果方面,谁拥有的课题多,论文多,谁就有可能在各种竞争中胜出。科研给教师带来的是名利双收的效果,而且是立竿见影的。而教学在现实中的表现往往是隐性的,不能具体化和量化,只要说的过去就可以了。这种科研实用价值导向的放大,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而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一昧地追逐科研所带来的现实利益,而对待本职的教学工作则是敷衍了事。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那就从岗位设置上将教学和科研分开,分而治之,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3.1.1 高校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中,教学和科研在行政职能部门中已分开,由教务处和科研设备处各司其职。而具体到教师工作岗位,却还是合二为一。为了声誉,为了排名,为了应付各种好考核评估、专业建设及国家拨款、经费申请等,学校自然将科研成绩、学科建设的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随着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的增大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增加,教师对教学工作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两项重任一旦长久失调,其职业观和素养技能必有所偏颇和缺失,而这必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培养,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危险境地。从岗位设置上将教学和科研分开,根据教师的岗位和优势,分别强化其教学能力或科研能力,对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3.1.2 社会分工细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细化的分工将会带来更加的专业和高效,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要求越来越细。教学是一种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科研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创造新理论。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岗位设置上将教学和科研分开,使教师在不同的岗位发挥其优势与才能,各尽其责,不断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3.1.3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5]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也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在多数高校,教师都是身兼教学和科研两项重任。科研作为一项独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同于教学的。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两者都要兼顾,反而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与才能。与其顾此失彼,还不如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和人职匹配的理论,从岗位配置上将教学与科研分离。教师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才能,不仅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3.2.1 虽分工不同,各尽其责,但更应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科研和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和科研虽在岗位上有所分工,但在工作中却应相互合作。我们可以将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划分为同一小组,形成科研团队,发挥团队效应。教学人员精心组织教学,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则专注于科研活动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教学与科研分工不分家,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定期进行科研交流和教学探讨,互相帮助,共同发展,通过教学改革立项,通过科研破题求解,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
3.2.2 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工作,我们应一视同仁。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岗位还是科研岗位,其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和工资评定时都应得到承认和平等对待。因此,我们要完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使其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对教学和科研的评价给予同等重视和平等对待,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如同“渠里的清水”和“源头的活水”。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与方向,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教学与科研在岗位上分工不分家,二者只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盛平,赵渤.浅析从职能上将高校科研与教学相分离[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0),2010:1206-1208.
[2]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52.
[3]周丹.大学科研与教学的冲突与融合关系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4]李克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瓶颈与消解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1(6):66.
[5]俞文钊,苏永华.人事心理学[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