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摘 要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但学生却不能较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谈古色变。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古文字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别形近字,培养学生通过形体推测字义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挖掘方块字背后的文化富矿,发扬和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 文言文 汉字 古文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79-02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可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却谈古色变,视文言文为猛虎怪兽。只因古文语言之深奥晦涩,文字之艰涩生僻,内容之枯燥难懂,令人望而生畏。学生学习起来异常吃力,可谓是学习上的一个死角。追根溯源,文言文之所以字词不明、文意难懂,是有一定原因的。从仓颉造字始,汉字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改进、演变,不仅其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多的不同。这种转变造成的差异性,就是学生阅读障碍的症结所在。那么,在教学中运用古文字字形学知识来辅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古文字教学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古文字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纠正错别字的能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因为世易时移,它经历了结构和多种书体的演变,变得错综复杂。读音相近,字形相似,意义混淆,不明典故诸多原因,容易让人混淆写错字。高考名句默写也常因此失分,这令许多莘莘学子为之懊恼不已。但如果从古字形入手,通过字形特点把握字义,进而进行理解识记,就能化难为易了。
例如,《诗经·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许多学生常常把“即”误写成“既”。“即”“既”两字,字形相似,确实容易混淆。现在我们从字形分析入手,透过它的形,理解它的义,就可以进行区分了。“即”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为。字形左边是簋(gu€#5,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字形右边是人跪坐的姿势。这个字表示:人面对食器,准备走近去吃东西。本意表示接近、靠近之意。据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可翻译为:“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而“既”字,则完全相反,其甲骨文为。根据字形看,其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二、古文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推测字义的能力
古文字教学能培养学生通过形体推测字义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汉字是表义的方块字,每个字都有其内在的涵义。教师可充分发挥汉字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观察陌生字的构件,再联系用语环境来推理该字的含义。
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学生对“冥”字不甚理解,此时教师即可让学生观察“冥”字的构件。“冥”,小篆字形。“冖”像是一块布向下覆盖,起遮掩作用。从“冖”的字,一般与覆盖和遮掩有关。如:冠(帽子遮盖头部),冤(真相被掩盖)。“冖”在《说文》中解释是:“覆也”,表覆盖。作为部首时表示与被覆盖、蒙蔽有关的意义。再看“冥”字的其他部件,从“日”,从“六”。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夏则也。“冥”的本义为昏暗。引申为深远、幽深。“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之句,根据对“冥”字的探源,再加上具体语境的理解,学生就能很好地进行翻译和理解了。
三、古文字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文言并重,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研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关键词,利用字形学,对这一关键词进行抽丝剥茧,引导学生透过字词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直到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例如,《项脊轩志》一文,“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句中的“爨”字,就可以透过对它字形的分析,层层解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爨”字笔画很多,字形复杂,可是利用文字学一解构,便可顿开茅塞。字中的“臼”,像两只手。字中的“同”,似瓯(€"恥小盆)。“臼”与“同”两者合在一起,犹如双手拿盆。再看“爨”字中间的像秃宝盖的幂字部,“冖”,像灶口;“林”即为柴火;字中的“大”,本为“廾”,这里是两只手的简化。各个部分合在一起,像两只手拿着柴放在灶下烧。整个字的意思就是烧火做饭。而这个“异爨”一词,却意蕴深远,它道出了归有光整个家族现有的状况。原本一个完整的庭院,因为伯叔们各起炉灶,自行分家,已经被分隔得杂乱不堪。一个关键的“爨”字,道出了人事变迁,几经兴废,也表达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
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飞”字,看似简单,其实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飞”字,甲骨文为,犹如张开双翼翱翔的鸟。就“飞”本身来看,下面像展开的双翼,上面像鸟首。其本义就是鸟飞。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犹如展翅的大鹏,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一个“飞”字,形象地写出了李白的神游天姥山的迫不及待和豪情逸致。这些“画龙点睛”的文字,常暗藏写作玄机,它是传承作者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粹。所谓一词带全篇,全篇皆活,应用古文字教学,与学生一起不断地触摸文字、品味文字,“能探风雅无穷意”,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真正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刻地感受古代先哲的胸襟抱负和思想意识。
总之,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上最鲜活、最有魅力的文字之一。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文字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分析汉字的古文字教学进行适当穿插,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一道靓丽的色彩。但要使文字学融入到文言教学中,首先要对文字学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融会贯通。戴东原说:“求所谓字,考诸篆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掉对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方块字背后的文化富矿。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3).
[3]侯云龙.表解古代汉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1).
[4]骈宇骞.汉字字源—实用语海[M].长春:万卷出版公司,2009,(10).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