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48-02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曾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本身。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鉴于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实际,巧妙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的开端,可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生活中的负数”一课,可让学生同桌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再让学生探究如何记录输赢结果。在一个具有良好的数学结构的现实问题中,引出负数,认识负数。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它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让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各自选择要测量的长方形和测量工具,通过自主探究,找到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解释、倾听、提问、回答的过程中,互相启发,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开放题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首先可设计让学生“数数卡”的活动,在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1个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个百。然后设计“我是合格记录员”的活动,让学生在记录运动员成绩的同时,会读数,会写数,知道数的组成。学生在活动中轻松获取数学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