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王莎莎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123-01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呢?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因此,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怎样把握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一、内容上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美术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幼儿绘画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教师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
我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美术课《分一分,变一变》的教学中,结合课文要求孩子们画一个圆蛋糕,再将蛋糕分成新形状,摆出新花样。我不作任何要求,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出各种被分割的蛋糕。结果每个孩子把蛋糕分成了不尽相同的形状,并涂上了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我发现每个孩子都画得很美,有的蛋糕被分成心形;有的被分成小三角形;还有小方块……这样让孩子自由作画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大江里的船》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船只经过江水和船鸣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斜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学生画《太空里的植物》时,一部分学生把植物画得拟人化,长着眼睛,嘴巴,头发和四肢。我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还会长眼睛和四肢?他们说:“这是太空里的植物呀!”我明白了,他们是用想象力在画画呢。于是我引导他们,太空里的植物还有其它的本领吗?我知道他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倪倩把向日葵画得长了翅膀会飞,袁雅慧把小树画成心形,还会招手微笑……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小学美术教学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