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君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与语言发展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通过学生应用语言来表述的。反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语言的磨炼也将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更加灵活敏锐。数学语言要求准确精练,这样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都能得到锻炼。在现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特别重视教学中学与教的一段思维过程,数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学习的思维过程。
一、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要规范
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更加清晰。备课时,教师的思路要清楚,叙述要有较好的条理性,语言要精确简练;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一些问题都应该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从而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想象和学习新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口音、声调、神情,如能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理,那么就很容易调节好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心理情绪上看,欢笑、忧愁、愤恨、紧张、生疑等,都有利于注意方的集中。如果语言表述没有磁性、绵软无力,就会使学生恹恹欲睡,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一定要把握好书中的知识点。
二、运用解决中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计算、解答应用题中,学生在进行计算后的答案正常是正确的,但问其原因就说不清楚道理了。如计算28÷7=?,我们的学生很容易算出结果,但是问学生原因时,就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此时,我们就应该去引导学生先去看看教材中的思路,然后再去想一想:原因是四乘七是二十八,因此得到的商就是4,并按照这一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在计算47÷5=?时,我先让学生得出计算结果的商和余数,再去引导学生去把刚才想的过程表达出来:5与哪个数相乘时它们的积最靠近47,并且它们的积要求小于47。接着,我再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类似的题型进行分析思考,并能根据教材上的思路用他们的语言来对整个解题思维过程进行表述。此时,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用语言表述出来:5与9相乘时它们得到的积就靠近47,并且能够小于47,因此得到的商是9,得到的余数是2。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求坚持让学生用他们的数学语言来表达题意,分清数量关系,在口述中进行解题。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够用清楚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也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单调刺激易使人疲劳、注意力分散,用多样化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则使人精神焕发、不易疲劳。如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单纯地听、或单独地看、或单纯地读、或单纯地练,都不利于保持注意,只有把数学语言表达的生动,才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的保持。如在第三册数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小刚同学今天去商店买了4支钢笔,每支钢笔9分钱,那么小刚购买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在这种生活的试题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把他们的分析推理过程用语言有序地说出来。具体做法是分两步进行的:①先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②分析这道试题,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整个的解题思路,这样教师能直接知道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思路,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提高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语言表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新课改新教材强调了学生要能够运用学具,通过学具的运用,有利于启发学生们动手操作的功能。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并能让学生在教学操作过程中把思维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中,学生遇到有余数除法的习题时,应让他们都动手进行操作一下,然后教师再去引导学生把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再让学生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训练。这样会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更比较直观的认识。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首先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说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底乘以高。紧接着我再问:“如果求三角形面积该怎样求?”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看出:三角形面积正好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会让学生对这样的题型掌握起来非常容易,这样他们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了,学得更加轻松,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数学知识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江苏省建湖县草堰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