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低碳生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014-08-10 09:58刘海燕李英华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低碳生活购物袋问卷

刘海燕,李英华,温 钢

(吉林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高烧。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与发展,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恶性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

“今天,你还在低碳吗?”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轻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生活理念需要全社会参与,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全民工程。基础何在?作为引领环保文化的当代大学生做得又怎样?见微知著。基于此,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校园“低碳生活”意识展开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在校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环保践行情况;同时以问卷形式普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使“低碳生活”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将所获数据整理分析,以期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提供依据。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以人人网、QQ群、微信、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为依托进行各高校在线访问大学生的网络调查和以吉林化工学院四个年级部分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调查内容设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18题,其中单选题13道,多选题5道。分别从“低碳”理念的关注度、“低碳生活”参与度、低碳相关知识了解度三部分内容来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力求从大学生日常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角度切入进行设计,采取实地发放和网络访问两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为确保调查所获数据的一致性,本次调查的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内容相同,纸质调查问卷共发放837份,回收669份,回收率79.9%,有效问卷597份,有效率89.2%;网络数据采集自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5月30日,为确保网络调查问卷有效,系统设置提交验证等功能,共获得有效问卷509,有效率100%。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法、交叉分析法,描述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统计

由于已锁定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年龄、职业、学历等信息方面基本一致,顾此部分仅对被调查者性别信息进行统计。网络调查和实地问卷发放具有随机性和广泛性特点,数据比例难以控制。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性别

但从调查结果数据显示,网络与纸质问卷调查男女比例相仿,纸质问卷调查对象与化工学院在校生性别比率基本符合,这一特点可以有效排除因性别原因造成结果分析误差,此数据有效保障本次调研结果效度。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调查统计分析

1、大学生对“低碳”理念的关注

最早提出减排低碳概念的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2],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全球各高校刮起了一股“低碳”风。一时间,“低碳”一词成为大学生活时尚名词。在“你对‘低碳’了解的多吗?”一项的调查数据显示:40.68%和47.24%的大学生对“低碳”比较了解,59.32%和52.76% 的大学生“听说过”。这说明“低碳”这一理念已经进入大学生意识层面,同学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关注环保问题,但实际上未能真正给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认真的关注,而大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却能够直接的反映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低碳”概念认识

将大学生环保信息的获取渠道分为六种,见图2。经统计,选择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占绝大比例:分别65.42%和 68.36%、69.94%和74.67%,互联网所占比例分别59.53%和44.36%,学校宣传与口头获取信息仅占44.20%和38.04%、33.60%和23.07%。这说明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渠道是大学生获取环保信息的最主要方式,网络等新型媒体宣传环保信息的作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化浪潮推进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潜力,学校作为大学生获取“低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主要媒体宣传力度不够,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环保的舆论氛围。

图2 大学生了解“低碳”的途径

2、大学生“低碳生活”参与度

此部分从大学生校园日常吃、住、行、用、购、娱等六个方面调研大学生日常生活“低碳”行为。

节约1公升汽油=减排2.36千克二氧化碳。1辆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2棵树吸收。在出行选择交通工具方面,两种调查数据均显示大学生出行工具多集中在“乘坐公共交通”和“步行”,“骑自行车”次之,最后选择“打的”和其他出行方式。其中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低碳出行方式约占两项调查数据总比例的75%~85%,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低于乘坐出租车几倍,大学生出行选择两者的比率约为3 1。说明大学生已经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因经济因素、地理条件因素做出的选择。但无论主客观条件,大学生整体在出行方式选择上属“低碳一族”。见图3。

图3 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

节约1吨水=减排0.194千克二氧化碳。水被我们称为生命之源,节约每一滴水已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的生活习惯。在“看到水龙头淌着水,你会上前拧紧开关吗?”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74%以上大学生都“肯定会”上前关掉水龙头,约14.31%的学生还不确定自己的行为:12.57%和16.25%的学生“可能会”,1.38%和6.87%的学生“可能不会”;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对此冷漠无视态度,该项比例为0.79%和3.18%。两组调查数据总体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节约水资源方面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较高。见图4。

图4 看到水龙头淌水行为反应比例对比

“滴水凑成河,粒米凑成箩”、“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这些贴在高校食堂里的警句本是告诫大学生们不要浪费粮食,现在却成了食堂浪费现象的真实写照[3]。《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武汉某大学食堂浪费数据:“该校数个大学生食堂倒掉的饭菜总量为学生买饭菜总量的28.3%”。如果以此推算,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近2 860万,每年大学生们倒掉了可养活约1 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何?你“平时吃饭会经常剩饭吗?”的调查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经常会”剩饭约26.8%(这里我们将“剩饭”当“被倒掉”处理)——这一结果与武汉某大学调查数据相差无几。在一方面强调食堂饭菜质量,一方面要求用经济杠杆来制约这一恶习的同时,高校是否还应该把养成教育与学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培养节约的习惯。网络调研结果优于我校,见图5。

图5 平时吃饭会经常剩饭的人数对比比例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1月8日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4]。从政策执行至今时隔5年,大家养成自备购物袋的购物好习惯了吗?数据参看图5。24.56%的网络大学生和37.52% 的我校大学生“经常会”自备购物袋,平均占被调查总量的1/3,“几乎不会”自备购物袋学生平均比例约1/4。塑料购物袋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来源之一,因其短时间内不可降解严重污染土壤;施以焚烧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又长期污染环境。国家限用塑料购物袋的初衷以能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然而,就该项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结果不容乐观。

图6 自备购物袋比例对比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在选择或是购买家电时,你是否在意产品节能?”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见图6,31.93%网络大学生和37.35%我校大学生在选择家电时“非常在意”是否节能,“比较在意”大学生约占56.19%和49.58%。“不太注意”产品能耗占11.98%和13.07%。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商家不断推出低耗能产品顺应市场发展和人们逐渐提高低碳生活意识,购买节能产品的低碳理念正在进驻人心。见图7。

图7 关注节能的比率对比

3、大学生对“低碳”理念认识

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的理念是否深入到大学生的意识层面、认识的程度又如何?环境保护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国家政府为本国人民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之一。为了实现环境保护这一目标,大多数国家采用制定环保制度和执行环境政策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认为“低碳”环保隶属政府行为的网络和我校调查数据分别为2.75%和11.89%;低碳环保作为一种生活理念利己利人,网络82.12%与和我校63.99%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低碳环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见图8。

图8 低碳生活与大学生生活关系

“低碳”理念认识的深度决定“低碳生活”的广度。就“你认为下列哪些行为属低碳的”调查中,像“随手关灯”、“少穿化纤衣服”和“多植树”等选项,学生选中概率能够达到70%以上,然而,学生对低碳认识仍有盲点,如“少吃肉类罐头食品”、“循环利用家庭用水”,尤其后者选中概率仅为2.95%和8.88%。这说明我们各级政府、机关组织和学校的环保宣传取得一定效果,但死角仍在,学生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见图9。

图9 低碳行为辨析

然而,“低碳生活”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生活理念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目前政府推广低碳环保行为方面仍障碍重重,阻力多元。大学生就此持肯定观点:12.77%和11.73%的大学生认为阻力源于居民的生活方式浪费,13.95%和20.44%的学生认为是“消费观念虚荣,盲目追求时尚”的原因,10.41%和14.91%的学生认为是城市化建设的目标过大;39.76%和19.10%学生认为是缺乏有效的引导;赞成低碳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27.11%和33.84%。的确,“低碳生活”理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对人与环境关系反映的内容体系,它的推行需要考虑民众生活方式、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社会伦理道德、媒体舆论导向、地方的行为规范和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低碳理念的提出到目标的实现绝非立竿见影一日之功。见图10。

图10 目前“低碳生活”方式推行主要障碍

三、结 语

“低碳”话题是伴随着环境问题产生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特殊群体,其低碳意识及行为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深远。笔者从校园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20个问题入手展开“低碳生活”意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然而能将低碳意识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的大学生却为数不多。大学生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的反差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低碳观念虽然被大学生等公众群体所认可,但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推行过程中,仍然有较大的阻力和懈怠的思想,低碳意识还较为薄弱。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低碳减排工作中应率先垂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社会、媒体和家庭对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同样都肩负着重要的宣传教育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最终受益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来,在各项环保政策宣传、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活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和生态信念,实现意识与行动的统一,最终将生态环保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内化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将它作为一种习惯实现他律到自律、自律到自觉。

从中国政府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减排目标的提出到十八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提出——低碳时代已经如约而至,并且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建设低碳减排型校园已经成一项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充分宣传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各项努力和工作成效。我国完全能够成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走低碳发展之路,对全球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就在每个人的意识与行动中。

[1]陈静.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聚沙成塔共建美丽中国[N].经济日报,2012-12-31.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3]黄屏,徐媛.大学生为何不惜“盘中餐”[N].长沙晚报,2011-04-07.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5]柴发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10(11):20-22.

猜你喜欢
低碳生活购物袋问卷
问卷网
“低碳生活”与新能源
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研究
头大
老人连续使用一塑料购物袋长达34年
浅谈校园文化与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巧提购物袋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疯狂购物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