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梁康
胡塞尔的伦理学讲座与实践哲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
倪梁康
胡塞尔生前发表的伦理学讲演与著述极少,因而他很少被看作伦理学家。但他毕生所授伦理学课程却很多,并不少于他的逻辑学课程,从早期做私人讲师到后期担任讲座教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很少间断。他的讲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前讲座与战后讲座。战前讲座深受布伦塔诺的影响,将伦理学与实践哲学批判结合在一起;战后讲座则是在狄尔泰的思路中前行,试图将伦理学放在精神科学的背景中展开。
胡塞尔 伦理学 实践哲学 精神科学
胡塞尔通常不被视作伦理学家或道德哲学家。这首先是因为他生前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方面发表的文字和所做的公众讲演极少:他于1917年在弗莱堡大学为当时参战者课程班所做的3次“费希特的人类理想”①讲演以及1923/24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的三篇与伦理学部分相关的“改造”②文章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无法忽略的是,胡塞尔一生中所开设的伦理学以及伦理学与法哲学的课程却相对较多。事实上,还在早期于哈勒任私人讲师期间,胡塞尔便多次开设过伦理学的讲座。虽然他最初在1889/90年冬季学期计划开设的伦理学讲座由于只有两位听众而被迫放弃,但此后在1891年夏季学期,他便开设了有15位听众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此后胡塞尔在1893、1894、1895、1897年的夏季学期都开设过以“伦理学”或“伦理学与法哲学”为题的课程。1901年到哥廷根担任特编副教授后不久,胡塞尔便于1902年夏季学期开设了题为“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讲座和练习课。他指导完成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是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卡尔·诺伊豪斯(Karl Neuhaus)的“休谟的关于伦理学原理的学说”(1908年)。此后他还于1908年的冬季学期、1911年、1914年的夏季学期开设过伦理学课程。1916年移居弗莱堡之后,他又分别在1919年、1920年和1924年的夏季学期做过伦理学的讲座。③如此算来,胡塞尔一生开设的伦理学课程与他开设的逻辑学课程相差无几。
然而胡塞尔为何在伦理学方面始终坚持述而不作呢?其中原因或可从胡塞尔的一个解释中得知一二。这个解释虽然是针对感知、回忆、时间现象学问题的讲座而发,但显然也适用于伦理学讲座的状况。在1904/05年冬季学期“现象学与认识论的主要部分”的讲座开始时,胡塞尔就“一门感知、想象表象、回忆与时间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做了如下说明:“我当时[在《逻辑研究》中]无法战胜这里所存在的异常的困难,它们也许是整个现象学中的最大困难,而由于我不想事先就束缚自己,因此我便宁可完全保持沉默……在我作为作者保持了沉默的地方,作为教师我却可以做出陈述。最好是由我自己来说那些尚未解决、更多是在流动中被领悟到的事物。”④据此类推,我们可以说:伦理学问题始终属于那种只是在流动中被胡塞尔领悟到、但尚未解决的事物。他只愿意以课堂传授和讨论的方式,却不愿意以公开发表文字的形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在目前已出版的四十多卷《胡塞尔全集》中,至少有两卷是以胡塞尔开设的伦理学课程讲座稿和相关研究文稿组成:第二十八卷:《关于伦理学与价值论的讲座(1908~1914年)》与第三十七卷:《伦理学引论(1920和1924年夏季学期讲座)》。它们都是胡塞尔生前未发表的文稿。事实上,在这些文稿被整理发表之前,胡塞尔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问伦理的哲学家,就像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常常被视作不问政治的、不问历史的思想家一样。
胡塞尔在伦理学思考方面最初受到的影响来自他的老师弗兰茨·布伦塔诺。他在维也纳随布伦塔诺学习期间听得最多的课程并非其逻辑学或心理学的讲座,而是其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讲座:每周五小时,前后两个学期,即1884/85年和1885/86年的冬季学期。这个讲座的文稿后来作为布伦塔诺遗稿以《伦理学的奠基与建构》为题于1952年整理出版。胡塞尔在此课程上所做的笔录与这部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其《伦理学引论》讲座中,胡塞尔多次引用的便是他自己对布伦塔诺实践哲学课程所做的这个笔录。⑤在维也纳期间,胡塞尔还在1885年的夏季学期参加过布伦塔诺开设的关于“休谟《道德原则研究》”的讨论课。⑥除此之外,胡塞尔显然也仔细阅读过他老师生前于1889年发表的另一篇伦理学报告《论伦理认识的起源》。在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在论及实践理性与伦理认识的明见与真理问题时特别说明:“布伦塔诺的天才著作《论伦理认识的起源》在此方向上做出了首次推进,我感到自己有义务对这部著作表达我最大的谢意。”⑦因此可以说,胡塞尔熟悉布伦塔诺在伦理学方面的所有思考和表述。同样也可以确定:胡塞尔不仅在逻辑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而且在伦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方面也深受布伦塔诺相关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其伦理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他也从狄尔泰和费希特著作研究中获得诸多收益。⑧
就战前的胡塞尔伦理学讲座而言,在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二十八卷出版的《关于伦理学与价值论的讲座(1908~1914年)》中不仅纳入了1908/09年冬季学期、1911年和1914年夏季学期的三个讲座稿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包含了胡塞尔从1897年至1914年期间撰写的最重要的伦理学研究的文稿。
与战前伦理学讲座比较单一地集中在亚里士多德、布伦塔诺、休谟与康德思想上的情况不同,战后伦理学讲座将讨论范围还进一步扩大到了柏拉图、伊壁鸠鲁、边沁、霍布斯、笛卡尔、洛克、费希特、克拉克、穆勒、卡德沃思、沙夫茨伯里、哈奇森、摩尔等人的道德思想体系上。
因此,胡塞尔在战后伦理学讲座中是在自己的纵意向性研究、发生现象学研究的系统中,在人格心理学、主体发生学、精神科学的背景中思考和讨论伦理学问题的。也可以说,此时站在胡塞尔背后的较少是布伦塔诺,而更多是狄尔泰。故而胡塞尔在战后伦理学讲座稿中较少谈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认识法则与伦理法则的相似性,而更多地讨论自然的、逻辑的维度与精神的、历史的维度之间的差异,讨论朝向稳定结构的认识现象学与朝向变换历史的生成现象学之间的差异。据此也就可以理解,胡塞尔为何会在战后伦理学讲座中特别附加了“自然与精神:实事科学与规范科学·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附论”。
当然,实践哲学的思考角度与精神科学的思考角度是否必定相互排斥,是否可能相互补充,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从附论的副标题“实事科学与规范科学·自然科学与精神”中可以看出,胡塞尔显然已经留意到在伦理学基本问题讨论中的这两个背景的关系问题。
①参见胡塞尔《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胡塞尔全集》第二十五卷,克鲁威尔学术出版社:多特雷赫特,1989年,第267~293页;另可参见倪梁康译《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323页。
②胡塞尔为《改造》杂志撰写了五篇论“改造”的文章,发表了其中的三篇。参见胡塞尔《文章与讲演(1922~1937年)》,《胡塞尔全集》第二十七卷,克鲁威尔学术出版社:多特雷赫特,1989年,第3~94页。
③洛特(Alois Roth)在《埃德蒙德·胡塞尔伦理学研究——依据其讲座稿进行的阐述》一书中详细列出了胡塞尔一生在伦理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同时也给出了胡塞尔的相关伦理学讲座稿与研究稿的基本信息(马尔梯努斯·奈伊霍夫出版社:海牙,1960年,第X页)。
④胡塞尔:《感知与注意力》,《胡塞尔全集》第三十八卷,施普林格出版社:多特雷赫特,2004年,第4~5页。
⑥参见胡塞尔《回忆弗兰茨·布伦塔诺》,参见胡塞尔《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胡塞尔全集》第二十五卷,克鲁威尔学术出版社:多特雷赫特,1989年,第267~293页;倪梁康译《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7页。
⑦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三卷,马尔梯努斯·奈伊霍夫出版社:海牙,1989年,第290页。——奥斯卡·克劳斯在布伦塔诺《论伦理认识的起源》(费利克斯·迈耶出版社:汉堡,1955年)的编者引论中所说“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迫切地指明了这篇论著”(第VII页)应当是个记忆差误。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从未提到过布伦塔诺的这本书。
⑧关于这两方面的影响的论述还可以参见斯潘(Christina Spahn)《现象学的行动理论——埃德蒙德·胡塞尔的伦理学研究》,科尼西豪森和诺伊曼出版社:维尔茨堡,1996年,第30~39页。
⑨这是胡塞尔在为兰德格雷贝博士论文《威廉·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理论(对其主要概念的分析)》[WilhelmDiltheysTheoriederGeisteswissenschaften. (AnalyseihrerGrundbegriffe)]撰写的鉴定中的表述。参见舒曼编《胡塞尔书信集》十卷本,克鲁威尔学术出版社:多特雷赫特,1994年,第四卷,第377页。
⑩笔者在《现象学的历史与发生向度——胡塞尔与狄尔泰的思想因缘》(《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一文中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论述。
〔责任编辑:赵 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胡塞尔文集》中译”(项目号:12&ZD124)的阶段性成果。
倪梁康,1956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