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避讳学史的历史分期

2014-08-10 12:25卞仁海
关键词:陈垣历代举例

卞仁海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语言琢玉】

试论中国避讳学史的历史分期

卞仁海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中国避讳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避讳学;学术史;历史分期

一、避讳和避讳学

(一)避讳概述

所谓避讳,就是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出于畏惧、迷信、憎恨心理,或是由于礼制、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称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易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出于畏惧、迷信心理形成的避讳称为俗讳。如古代吴人忌讳“离散”,把“梨”称为“圆果”,把“伞”称为“竖笠”;把出于憎恶心理而形成的避讳称为恶讳,如明人憎恶元人,于是讳“元”为“原”,将“元来”、“元籍”、“元任”、“元由”改为“原来”、“原籍”、“原任”、“原由”,至今沿用。以上二者合称为忌讳。另外,把由于礼制、政治原因而形成的避讳称为敬讳,如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将“秀才”改称“茂才”。

我国早于夏朝即有避讳之俗。自兹以降,避讳之俗愈演愈烈,延垂几千余载,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避讳给人们的语文生活乃至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利用避讳更好地进行鉴定版本、校勘古籍、辨别伪书等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工作。

(二)避讳学

历代都有人关注、研究避讳现象,避讳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学问,即避讳学。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序》中指出:“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学科也。”[1]1

避讳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和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和相关学科结合,它可以衍生出下位学科,如史讳学、语讳学、俗讳学,避讳文化学、避讳文献学等等。

避讳学也是一门工具学科。避讳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避讳学要帮助读者扫清因避讳而引起的古文献的文字障碍,并解释和避讳有关的文化现象;对文史研究者而言,它有助于文史考证和古籍整理,比如古音古义考证、校勘古籍、考订年代,鉴别伪书、鉴定版本等。

总之,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指导文史研究和古籍整理的应用型工具学科,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文化学等。

二、中国避讳学史的历史分期

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两千余年来,举凡史乘、经传、专论、辞书、类书甚或笔记散文,既有俯拾皆是的避讳记载,更有大量篇什包含避讳研究的内容。粗略统计,历代研究概况如表1:

表1 历代避讳学研究概况

尽管历代避讳研究成果丰硕,但关于避讳学史的研究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治学先治史,这种空白的局面,对于避讳的学习、研究、应用乃至避讳学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将中国避讳学史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由于避讳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并不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中国历史上的避讳学成就主要蕴含在相关的经传、史籍、语言文字等著作中;以通经为第一要务的功利目的、述而不作的治学思想,导致人们长于避讳材料整理而疏于避讳学的应用研究、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因此,陈垣先生《史讳举例》以前的避讳研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避讳学。

秦汉至明代,有大量的典籍关注、记载了避讳之制、之俗。尤其是宋代,研究避讳的学者很多,其专著中有大量有关历代避讳的著述。但这一时期的避讳著述仅仅是历朝讳例的归纳和罗列,未涉及避讳的应用和理论。因此,我们把秦汉至明代这一时期称之为避讳史料学时期。

清人精于考证,自然有很多关于避讳专题的著录,如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尤其是钱氏,将避讳应用于文史考证和校勘,下启近人陈垣,是现代避讳学的滥觞。因此,我们把清代称为避讳学的萌芽期。

近人陈垣的《史讳举例》,提出了避讳学的概念和避讳学的应用,建立了现代避讳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标志着避讳学的形成。因此,民国是避讳学的形成期。

《史讳举例》以降至今,避讳之学取得长足进展,是避讳学的发展期。

三、中国避讳学史略

(一)避讳史料学时期——清代以前的避讳研究

清代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避讳学。最早研究避讳的专著是东汉应劭所撰《旧君讳仪》二卷(《隋书·经籍志·仪注类》存目),惜已亡佚;其撰《风俗通》中还有一《讳篇》,亦佚。①后人辑得其中四条佚文,见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有清以前历代经史中出现了一些专门记载、解释避讳的专著或专题,或者记载有大量的有关避讳的材料,这些都是研究历代避讳的珍贵资料。

《左传》《礼记》等典籍中大量有关秦汉避讳制度的记载,为后世研究避讳提供了史料。有关避讳的最早记载则出自《尚书·金滕》:“惟尔王孙某,遘厉疟疾。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孔安国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日某。”[2]《左传·桓公六年》里有最早讨论避讳与命名关系的文字,即“六避”原则。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3]《礼记》是我国早期避讳之制的渊薮,其中有大量有关避讳的规定,如私讳和公讳,取名和称名如何避讳,当讳或不讳,避讳的管理等等。这些讳制在当时不仅以“礼”的形式加以固定,而且被历代统治者加以提倡和利用,致使避讳之制愈演愈烈,范围不断扩大、讳法日趋森严。《礼记》不仅反映了其时的避讳状况,也是研究避讳史的重要材料。

魏晋时期,晋代陈寿撰《释讳》(常璩《华阳国志》存目),惜亡佚。北齐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其中有时人避讳的记载,是研究南北朝避讳的重要材料。尤其是其中记载了一些士人才子避家讳的例子,反映了当时避私讳的风气。

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4]唐人无名氏撰《讳行略》一卷(《新唐书·艺文类·谱谍类》存目),已亡佚。唐代避讳趋严,甚至将避讳写进了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唐律疏议》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其中即有避讳的条文。如《职制篇》:“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十八;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5]唐代杜佑《通典》收集了大量的避讳材料,是研究唐以前避讳历史的重要史料。自唐至清的历朝法律中,对于哪些需要避讳、犯讳如何处罚,都有明确的条文加以规定。因此,历代法律也是研究历代避讳的重要史料。

避讳之繁宋代为甚,因此,宋人研究避讳者亦多。如宋敏求撰《讳行后录》五卷(《宋史·艺文志·卷二》存目),李椿撰《中兴登科小录》三卷、《姓类》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存目),皆亡佚。宋人吕祖谦《古文关键》、彭叔夏《文苑英华辩证》、王楙《野客丛书》、洪迈《容斋随笔》、吴曾《能改斋漫录》、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岳珂《愧郯录》等都均有专题记载、研究历代避讳。

王观国《学林·名讳》搜集了自周至五代避讳的大量用例;王楙《野客丛书》中的《古人避讳》《昬字》《避高祖讳》,搜集了自秦至北宋经史中的避讳用例和个别用例的考证;周密《齐东野语》卷四汇集了秦到南宋高宗之时的避讳,以见其流变发展,并分“避君讳”“避太子讳”“避后讳”“避国主、诸侯讳”等,条分缕析。岳珂《愧郯录》保存了宋代避讳的原始资料,如避旧讳的史料、文书式及文书令演变的史料等,对于研究宋人避讳有很大参考价值。

《宋会要》是当朝史官收集典章制度的著作,散佚后有人辑成《宋会要辑稿》。其中有关避讳的材料集中在《仪制》十三,分类收录了帝讳、庙讳、群臣名讳、家讳、改地避讳、辞官避讳、犯讳、不讳等。《宋会要辑稿》中大量的有关避讳的原始资料对于研究宋代避讳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宋人的著录中有很多有关避讳的内容,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事文类聚》《通志》《容斋随笔》《鸡肋篇》《困学纪闻》《老学庵笔记》等。

此外,历朝的断代史或通史专著也记载有大量的避讳,是研究历代避讳的重要史料。

(二)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的避讳研究

有清一代避讳研究者众多,出现了很多研究避讳的专著和专题,尤其是周广业和钱大昕的避讳研究。周氏集避讳材料之大成,钱氏运用避讳解决文史考证等问题,使避讳之学初具雏形,为避讳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清代避讳研究的专著有宋余怀《帝讳考略》、陆费墀《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周榘《廿二史讳略》、刘锡信《历代讳名考》、黄本骥《避讳录》、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等。含有避讳专题研究的著录有顾炎武《日知录》、王昶《金石萃编》、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陔馀丛考》《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凌阳藻《蠡勺编》、俞正燮《癸巳存稿》、尤侗《亘斋杂说》、王敬之《王宽甫全集》、张之洞《輶轩语》、周寿昌《思益堂日札》等。此外,《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中也有考论避讳的内容。陆氏《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目的是要编撰查检自汉至明历代帝王庙谥年讳的工具书,周榘《廿二史讳略》在宋余怀《帝讳考略》的基础上增辑而成,黄本骥《避讳录》分卷按朝代记载历代避讳。三书对于查检历代避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缺点陈垣先生有评:“此三书同出一源,谬误颇多,不足为典要。人云亦云,并未深考。其所引证,又皆不注出典,与俗类书无异。其所纪录,又只能敷陈历代帝王名讳,未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上发人深思,所以有改作之必要也。”[1]1刘锡信《历代讳名考》高出以上三书的地方在于材料翔实,且注明出处,言之有故。《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就评论说:“持论颇精切,多所发明,其有沿习至今而不改者,均为指明。是则不特有裨典故,且足为读史之助也。”[6]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研究古代避讳,对“已祧不讳”“以字为讳”“生而有讳”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考证,而且注重利用石刻材料和典籍相互印证,体现了顾氏实事求是的学风。

周广业用30余年搜集避讳史料,成《经史避名汇考》(下简称《汇考》)46卷,集避讳史料之大成,可谓是避讳史料学的终结者。《汇考》以经史为刚,以诸子百家为条目,避讳材料见于经史者纤细必录,诚为避讳资料之渊薮。今人王彦坤、王建编避讳辞书,受其沾溉良多。《汇考》考证精当,内容丰富,其中的史料和专题论述(一代讳例的总结、讳例的分析和考证等),是构成避讳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或要件。其缺点是未及避讳于文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中的应用。台湾学者乔衍琯曾指出其失有四:一是不及本朝;二是重石经不重版刻抄本;三是四裔藩属相对薄弱,四,只是资料集成,未能建立完整的避讳学体系。①转引自范志新《避讳学》(台湾学生书局 2006年版)第352页。

钱大昕的避讳研究,散见于《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潜研堂文集》诸书。钱氏对避讳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将避讳理论应用于研究的成功实践。他运用避讳知识解决了校勘、考据、版本等古文献研究中的大量问题。[7]陈垣作《史讳举例》,很多材料直接取材于钱氏《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并据以设立义例。钱氏于现代避讳学的形成有开启之功。

(三)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的避讳研究

近人避讳的研究,陈垣有专著《史讳举例》。此外,陈氏还有《薛史辑本避讳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两种,是对四库馆臣辑本《旧五代史》中避讳用例的阐释发明;又《资治通鉴注表微》卷五《避讳篇》,是对胡注《资治通鉴》中有关避讳的专论。张惟骧的专著《历代讳字谱》,以表格的形式按声韵排列汉至清朝帝王的名讳;另有《家讳考》一卷,收帝王之外46人避家讳用字。张氏二书收例较少,尤显缺略单薄。

陈垣《史讳举例》的问世,标志着避讳学的形成。该书仿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体例,考论避讳条例八十二条,分八卷: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卷二避讳之种类,卷三避讳改史实,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卷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卷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卷七避讳学之利用,卷八历朝讳例。陈氏对避讳学的贡献有以下三点:

第一,明确了什么是“避讳”和“避讳学”。陈氏在序言中给避讳下了定义:“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1]1对避讳学的定义是:“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学科也。”[1]1可见,《史讳举例》的学科意识非常明显,其编撰目的就是:“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1]1

第二,概述了避讳的历史。陈氏认为:“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1]1他考证了历代讳例,勾勒了秦汉至南北朝的避讳演变,总结了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历代避讳的特点。

第三,揭示避讳学的应用。陈氏主张将避讳知识用于文史考证,认为:“不讲避讳学,不足以读中国之史也。”[1]1他揭示避讳的方法、种类,避讳对文史研究的影响,避讳学的注意事项,不讲避讳学的贻误,根本目的在于避讳学的运用,卷七“避讳学之利用”总结了11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避讳考证人物,二是利用避讳考年代,三是利用避讳辨典籍真伪,四是利用避讳校勘古籍。

可见,《史讳举例》第一次初步建立了现代避讳学的学科体系,标志着现代避讳学的形成。胡适曾在《读陈垣〈史讳举例〉论汉讳诸条后记》中指出:“陈先生此书,一面是结避讳制度的总账,一面又是把避讳学做成史学的新工具。”[8]杨树达也撰文说:“自有此书,而避讳之学卓然成为史学中之一专科,允为不祧之名著。”[9]

(四)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的避讳研究

《史讳举例》问世以来,避讳之学取得长足进展,出现了大量的研究避讳的专著和论文,但相关研究均不出陈垣所构建的避讳学框架。有关研究专著见表2(不包括含有避讳专题的专著)。

表2 避讳学研究相关著作

据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现代有关避讳研究的论文约有183篇,涵盖了避讳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包括专题考论(92篇),避讳史(15篇),避讳的利用(29篇),避讳的影响(7篇),书评(6篇),综论(34篇)等。综观以上论著,有以下特点。

第一,避讳辞典有力作问世。主要有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王建《史讳辞典》和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其中《历代避讳字汇典》是迄今为止汇录历代避讳字材料最为丰赡的工具书。全书征引古今图书近500种,所收避讳材料上至先秦,下至民国,以史料为主,公讳、私讳兼收,正讳、偏讳、嫌名并录,共收历代避讳字词987个,按朝代和避讳对象不同分立1 298条,涉及历代因避讳而产生或篡改之人名、地名、书名等近1万个。该书依据各朝或各人的避讳本字设立篇目,查检方便。[10]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是根据正史、地理总志、方志、游记、河渠、水利专书以及有关诗词歌赋等材料所编的查询历史地名避讳的工具书。该书所录条目约800条,考证精审。

第二,避讳专著成果颇丰。主要有陈北郊《汉语语讳学》、王新华《避讳研究》、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和范志新《避讳学》等。《汉语语讳学》初步搭建了语言避讳学的学科框架;《避讳研究》阐述了避讳的起源与形成原因、避讳的对象与范围、避讳的发展变化、避讳的方式等内容。但陈、王二书均未涉及避讳学的应用,无论对于专题研究还是学科研究,都是一缺憾。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详细叙述了避讳在中国的起源、演变和各朝代避讳的特点,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避讳史。

范志新《避讳学》是人名避讳学的专著,作者将周氏《经史避名汇考》的资料和陈垣《史讳举例》的理论想结合,试图避周氏理论之短和陈氏材料、形式的缺憾,建立全新的避讳学体系。该书介绍了避讳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它的起源、类型、性质、方法和通则诸内容,兼重避讳学的应用,如讳字的鉴定以及运用避讳原理,考证辨析文史疑滞、鉴定版本、校勘文字、古义古音的研究等等;《文献导读》部分以及附录《历代避讳论著论文索引》对研习者也有很大裨益。

第三,有关避讳的研究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重复研究,尽管也有一些诸如《历代避讳在古音研究上的利用》、[11]《工具书及史书中不明避讳致误举隅》[12]等考论力作。

[1]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291.

[3]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2.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46.

[5]李绩,等.唐律疏议:卷10[M].四库全书本.

[6]班书阁,等.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M].续修四库全书本.

[7]严修.避讳义例是钱大昕的训诂之钥[J].复旦学报,1986,(5):96-108.

[8]胡适.胡适书评序跋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7:124.

[9]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8.

[10]王彦坤.文史文献检索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133.

[11]李新魁.历代避讳在古音研究上的利用[M]//李新魁音韵学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455-460.

[12]王彦坤. 工具书及史书中不明避讳致误举隅[J].暨南学报,1992,(3):141-143.

HistoricalStagesofChineseTabooStudies

BIAN Ren-hai

(NormalSchool,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

Taboo studies is a frontier discipline,which has most notable features with a long history,rich documents and great achievements,studying the general laws of taboo’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and its application. It is not only a study of taboo but also a history of Chinese taboo. Taboo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historical material period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Ming Dynasty),the emerging period (the Qing Dynasty),the formation period (Modern Times),and the development period (Contemporary Times).

taboo studies; academic history; historical stages

2014-04-22

卞仁海(1974- ),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避讳学研究。

H109.2

:A

1672-3910(2014)06-0059-05

猜你喜欢
陈垣历代举例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受益终身的三点“忠告”
陈垣与启功的师徒谊父子情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尊师风范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陈垣对外来宗教史研究的贡献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