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华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哲学阐赜】
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周忠华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马克思对消费的论述完全符合消费伦理的主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可以看出,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体现在以批判的方式把人本消费伦理思想贯穿于生态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三大视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伦理思想体系。而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为当下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伦理评价提供了原生性指导理论和研判平台,对审视现代消费剥削、消费异化、消费自由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而消费伦理观是道德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有责任对马克思消费伦理观进行溯本求源的系统研究,以澄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扩大了人类认识限度”。[2]以往的研究多是假设马克思有消费伦理思想,然后直接解读,或是用设定的思想解析相关问题。这种观念上先入为主,往往使研究变成“用自己的逻辑任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把不符合自己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成是已经过时的理论,把明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私货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把其他种种不符合自己观点的观点统统视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此等等”。[3]因此,当前研究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首先需要求证马克思有没有消费伦理思想,然后再去解读相关内容及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我们必须避免那种“任我运用”、“听我解释”、“唯我正确”的学风。
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思想”,应以他论及的内容与该“思想的主旨”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联性作为判断依据。如果说他论及的内容与该“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性,并符合该“思想”的“主旨”,那么就认为他具有这种思想;反之,就可认为他不具有这种思想。马克思有没有消费伦理思想,也应该且必须以此标准来进行研判。据此,我们需要阐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消费伦理的“主旨”是什么,二是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相关内容的,三是马克思阐述的内容与消费伦理的“主旨”存在何种内在关联性。只有弄清这三个前提性问题,我们才可能进一步探讨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的相关问题。
(一)消费伦理的“主旨”
“消费本身并不直接构成伦理学的内容,只是人们的消费态度、人们的消费方式才成为伦理评价的对象”,[4]所以消费伦理的问题域就集中于:(1)人类根据什么提出消费需求,或者说消费是不是天然合理的。这个问题关乎消费的合理性,关乎消费的评价尺度,从而也最后关乎社会对消费方式或消费行为的道德调节。(2)为什么要调节人们的消费方式或消费行为,反过来问就是:“人们的消费方式或消费行为可不可随意化”,或者是“在人的生活世界是否可以容许随意消费”。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随意消费是否可以长久存在着,为什么?”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随意消费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难以长久存在呢?”这是否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具有不可或缺的合理性,任何缺乏或违背这一维度的行为都将受到调节呢?(3)“怎样的消费才算得上是合理?”这涉及评价问题。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以及评价标准,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改变评价的结论。由此可见,消费伦理的“主旨”是“通过对人类消费生活正当性的追问、反思和批判,确定消费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从而为人们理性地规划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提供根据和担保”。[5]
(二)马克思对相关内容的论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没有从问题学的角度讨论消费伦理问题,更没有形成相关著作,但在他的著作中对相关内容多有论述,或集中或散见。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中,“消费”词频近千次。学界也比较一致地认为马克思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两个方面。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1章《简单再生产》中以工人为例说明了“两种消费”。马克思说:“工人的消费有两种。在生产本身中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转化为价值高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产品。这是他的生产消费。同时这也是购买他的劳动力的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工人把购买他的劳动力而支付给他的货币用于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可见,工人的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在前一种消费下,工人起资本动力的作用,属于资本家;在后一种消费下,他属于自己,在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前一种消费的结果是资本家的生存,后一种消费的结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6]659
马克思还对“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作了区分。他认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费完全一样。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自然特性,而是丧失了这种形状和特性。”[7]14对于“个人消费”,马克思作了资本家消费和工人消费的划分。资本家要生存,“为了这个目的,他实际上只要像工人一样消费就够了”,[8]69但“这个阶级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8]456而工人生活资料的总和,仅包括“使劳动者个人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与“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以及“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教育费用。[6]199-200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消费”分类为:
在这一逻辑图中,“消费”具有五种内涵:一是作为人得以生存与发展前提意义上的消费,即满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519的消费;二是作为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消费;三是作为社会总生产过程重要环节的消费;四是作为总体性上表征社会财富分配与社会阶层分化的消费;五是作为“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9]520的消费。这五种内涵足以说明,“消费”是马克思综合考察和分析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活状况的一个唯物史观范畴,从而反映人根据什么提出消费需求,又怎样获得消费资料,按何种方式实现消费,并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在《文集》里,还可以看到他大量使用“消费方式”以及与“消费方式”概念同义的“生活方式”“享乐方式”“消费需要”“生活需要”“生活状况”等概念,对不同社会、不同人具体存在形式及其特征加以综合考察和分析。
(三)论述内容与消费伦理的“主旨”之间的内在关联
前面已提到消费伦理的旨趣在于消费领域中的伦理关系和秩序。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501人的消费自然要涉及各种关系,这些关系需要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加以调节,一方面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53另一方面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因此,这些调节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作为一种存在机制,也就形成了秩序。在所有的社会秩序中,伦理秩序必不可少,且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活动没有伦理性,就意味着它们不是社会的、关系的、人的,不是自由意志的,是没有自由意志的纯粹自然冲动。[11]消费生活作为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领域,伦理关系和秩序就存在于其中。
“作为人得以生存与发展前提意义上的消费”与“作为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消费”,实质上是生态消费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和秩序;“作为社会总生产过程重要环节的消费”实质上是生产消费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领域中生产主体与生产主体、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消费主体消费与消费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秩序;“作为总体性上表征社会财富分配与社会阶层分化的消费”与“作为生活形式的消费”,实质上是个人消费问题,既反映了资本的分配与阶层的对立,又反映了消费主体的消费态度、消费价值观,进而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和秩序。由此看来,马克思论述“消费”时,把人的消费“是怎样”(实存规定性)与“应怎样”(对实存规定性的有限性否定)有机统一了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对人类消费生活的正当性予以了追问、反思和批判。
马克思所论述的内容,与消费伦理的“主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逻辑匹配关系。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有消费伦理思想。
从《文集》中马克思对“消费”概念的使用来看,其消费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思想”,即人本消费思想;“一种审视方式”,即消费异化批判;“三大分析视域”,即阐发人消费自然资源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生产—消费”(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个人消费活动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其人本消费思想以批判的方式贯穿于“三大分析视域”的始终。
(一)核心思想:人本消费伦理
马克思的人本消费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基本点。
一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7]5据此,马克思不仅研究资本家的存在状态和生活状况,更关注广大劳动者的存在状态和生活状况,并运用道德社会学研究方法剖析了他们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态度的差异性及其生成缘由。
二是强调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下消费主体以特定的消费方式存在并发展,体现特有的主体性,旨在揭示消费与历史发展的关联性。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9]531不过“人们是什么样的,与他们的消费是一致的,既与他们消费什么一致,也与他们怎样消费一致”。[12]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存的直接需要,消费仅仅只是为了存活生命,“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7]136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在“自由个性”社会形态,“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13]258
三是立足于“人的需求”批判广大劳动者的消费不足和资本家的奢侈消费。马克思说:“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6]196但广大劳动者同资本家的消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因为资本家挥金如土,广大劳动者却无法保障生存;统一是因为“最勤劳的工人阶层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6]757——“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他们的必要消费资料的供给——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要取决于这个阶级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8]456
(二)审视方式:消费异化批判
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破”与“立”两个基本点上。
一是“破”,即立足于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消费异化及其导致的人的异化与经济危机的批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批判了私有制下人的消费及满足其消费的劳动,认为劳动“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9]162消费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而且“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9]158因此,人的劳动与消费“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9]159这种人的异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工人产生了赤贫”。消费异化导致商品拜物教的形成。不仅资本家,广大劳动者也如此。马克思在分析1848年欧洲大革命及后期无产阶级的斗争状况时,得出一个重要判断:工人阶级已掉进观念拜物教的泥潭。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分析:“1850年是少有的工商业繁荣的年头,所以当时巴黎的无产阶级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可是1850年5月31日的选举法根本剥夺了无产阶级参政的权利,甚至断绝了他们接近战场的机会。这个法律使工人回复到他们在二月革命以前所处的贱民地位。面对着这样的事变,他们却让民主派来驾驭自己,为了一时的安逸而忘记了自己阶级的革命利益”。[10]519在这个“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的社会里,生产相对过剩与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是“立”,即和谐消费的建构。马克思认为“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7]16因此,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7]203这种消费能力的发展,必须“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9]185对于自然而言,马克思提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14]560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马克思提出构建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5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3]436
(三)分析视域:生态、生产、个体
马克思从“对象性”规定出发阐发了他的生态消费伦理观,从“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来阐发他的“生产—消费”伦理观,从资本家与广大劳动者的实际消费状况来阐发他的个人消费伦理观。其人本消费思想以批判的方式贯穿于生态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三大分析视域。
从生态消费伦理来看,马克思认为:一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类关爱自然的逻辑必然性和逻辑应然性。从逻辑必然性来看,由于自然既是生活消费的基础,又是生产消费的基础,因此,一要尊重自然的系统性和自组织性。“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14]514“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逝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14]418二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同质性。“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4]560从逻辑应然性来看,人与自然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了统一。因此,人是怎样的,自然就是怎样的;自然是怎样的,人也就是怎样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9]209当然,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除了“他使自身、使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9]165“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9]545二是对自然“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有所为”,因为自然是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15]289更为关键的是,对自然“有所不为”。相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自然对代内与代际有“共有”性质,代内公平(正义)与代际公平(正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拓展。
从“生产—消费”伦理来看,马克思整个理论活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生产与消费关系道德调节的剖析。他在宏观层面上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与消费相对不足,在微观层面上分析了资本家的奢侈消费和广大劳动者的禁欲消费。二是对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内在利益相关性的伦理分析。马克思说:“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7]16这句话蕴涵了生产主体之间、消费主体之间、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这些伦理关系既可能是同一主体(他是生产主体同时又是消费主体)表现不同侧面的伦理关系,又可能是生产主体、生产(消费)资料、消费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他们的利益只有在“生产—消费”的互动中才能实现。三是揭示生产和消费相互媒介的伦理本质。马克思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中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7]17正是在生产与消费的双向互动中,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之中并结成相应的伦理关系,同时显现出其伦理本质。
从个人消费伦理来看,马克思论及四个基本点。一是平等。在人之同一性所及的范围内,人是平等的,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但平等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基本消费的平等亦取决于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3]436因此,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消费与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总体上失去了平等。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落脚点,就是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消费问题。由于贫困与再贫困的生产,资本家与广大劳动者的消费极端不平等,民不聊生,消费不足、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二是自由。消费自由是每个消费主体提出消费需求、获取消费资料并实现消费的自觉、自主的活动。但消费行为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并获有公共性的,必须以消费责任为前提,“纯粹的消费自由”是不存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属性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的前提下,“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7]179消费自由仅仅是资本家的消费自由;广大劳动者所享受的仅是被消费品所压抑的自由,普遍自由完全被资本给歪曲了。三是剥削。马克思对剥削的研究既有一般道德原则批判,又同政治经济学密切相联。他们认为,资本家实现对广大劳动者剥削的条件,“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16]273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通过抑制广大劳动者的消费,使其生活资料仅够维持劳动力生产及再生产,来实现对他们的剥削,即广大劳动者要生存和再生产,取决于资本家是否把大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奢侈品。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主要是通过缩短消费品的社会寿命来实现消费剥削的。四是贫困。剥削的后果就是贫困化。资本积累越是发展,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就越是恶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6]743-744
平等、自由、剥削、贫困本身属于伦理范畴,马克思用它们来分析资本家与广大劳动者的实际消费状况,论述伦理关系上的不平等、不自由、被剥削以及贫困化,是由生产关系上的不平等、不自由、被剥削以及贫困化所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意味着资本家的道德堕落和广大劳动者的道德戕害,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家的道德批判及对广大劳动者的伦理关怀。
纵观以上内容,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人本消费来看,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批判与改造一切影响人之发展的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以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唯物史观的人本消费。但人本消费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实际内容。马克思当时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费伦理的认识主要是批判性的,而我们今天对消费伦理的认识必须是建设性的。由“批判性”转向“建设性”,其内在合理性基于人之同一性与差异性。从人之同一性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内在价值,进而,每个人的消费都同等重要。但人之差异性导致了财富收入与支配的差异性,差异财富导致差异消费。在适度的范围内,差异消费体现了人之需求的层次性及满足需求程度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在超出适度范围后,差异消费则更加体现了社会的分化:富人的奢侈消费与穷人的禁欲消费。从《文集》来看,马克思只是批判了资本主义消费伦理与人全面发展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人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选择的自由性。这就说明,消费伦理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且可以多样化并存。因为伦理道德本是为人的,“为人乃目的在人、指归在人、价值在人,是着眼于人、着意于人、服务于人的”。[17]禁欲消费和奢侈消费都有悖于人或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如凡勃伦所说:“足以阻碍进步的,不但是人们的奢侈生活——它断了对现状不满而要求改进的机会,而且衣食不周,物质生活过于艰苦,也会同样发生作用,作用之有效程度不亚于前一情况。”[18]
第二,人之差异导致劳动及劳动成果差异,劳动及劳动成果差异导致财富收入与支配差异,财富收入与支配差异导致消费差异,所以消费差异的生成是必然的。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因占有生产资料促成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谓之剥削本质和异化劳动。这种情况使财富以及生活资料不断集中到资本家手中,成为他们奢侈消费的物质享受。这种揭示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把剥削、异化劳动、异化消费看作是人类社会人之差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来审视,看到它们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存在期限,那么它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罪恶”也许因这种必然性而并不显得那么严重。人们反对剥削、反对异化劳动、反对异化消费,并不是人能完全消除它们,而是因剥削、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过度”表现。消费差异的生成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应当的。过大的消费差异性将会侵占消费正义应有的地位。
第三,消费自由是以担当相应社会责任为前提的。消费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自身需求作出自由选择——不仅自由地消费什么及消费多少,而且自由地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消费、消费什么及消费多少。但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除了有“能不能”消费和“愿不愿意”消费的问题外,还有“应该不应该”消费的问题。对于生态领域的消费而言,我们必须融通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把自然生态的工具价值进行目的化处理,强化人对自然生态的责任,让人从属于自然。对社会领域的消费而言,我们必须杜绝那种寅吃卯粮的奢靡性消费。人创造财富是为了享受财富,但不是他人创造财富我来享受。社会需要的是,拥有巨额财富者以一种自觉自愿的形式将剩余财富捐献给社会中那些现实消费不足者,从而实现剩余财富“需求化”发展。
[1]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
[2]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1.
[3]桑玉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34-37.
[4]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7.
[5]徐新.消费伦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高兆明.“伦理秩序”辨[J].哲学研究,2006,(6):108-112.
[12]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代序[M]//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周忠华.人为性与为人性:道德的本质属性[J].唯实,2008,(1):29-32.
[18]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49.
Marx’sConsumptionEthicsandItsContemporaryValue
ZHOU Zhong-hua
(SchoolofMarxism,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Marx constructed a complete system of consumption ethics in Marx and Engels Corpus. This thought runs through ecological consumption,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individual consumption in a critical way. Marx’s consumption ethics provides the primordial guidance theory and analysis platforms of ethical evaluation for consumer attitudes,consumer behavior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iew modern consuming exploitation,consuming alienation and consuming freedom.
Marx; consumption ethics; Marxism moral philosophy
2014-03-18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研究”创新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培育项目“价值观自信研究”
周忠华(1980- ),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博士生,吉首大学哲学所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A119
:A
1672-3910(2014)06-0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