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形成过程

2014-08-08 22:33谢留枝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形成过程孙中山

摘要: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先驱,也是祖国统一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者和实践者。他的祖国统一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单论述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03-02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先驱,同时也是祖国统一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者和实践者。他的祖国统一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尤其在海峡两岸人民仍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下,研究孙中山的这一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理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研究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就要从其祖国统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为起点,本文从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索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浅析。

一、爱国主义是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出发点

中国的统一与富强是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志士们的理想和夙愿,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也是孙中山坚持不渝的政治主张。诚如他自己所说“文,爱国若命。”[1] 孙中山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认识到“统一是主流”,是历史总趋势的民族意识。早在1903年,孙中山就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看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是历史总趋势,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隔之势”,“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到1922年,孙中山又在《孙逸仙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中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2]同时,孙中山又从当时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和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及由此造成的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又混战不休的国情出发,指出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神圣使命和职责。“中国人民对连绵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因而,我们正在尽力完成赋予我们的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3]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记者的谈话中着重指出“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的浅显易懂而又无比深刻的道理。

在祖国的统一问题上,孙中山向来尊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重视台湾在中国的地位,重视台湾问题。1912年5月孙中山与革命人士罗福星的谈话中指出“台湾是中国领土,决心收复。”从革命之日起,孙中山时时牵系着台湾的收复与台湾同胞的苦难,就将收复台湾作为革命的目标之一。在孙中山革命生涯中,台湾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奔走革命,从1900—1924年他不顾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安危四次莅临台湾,传播革命思想,宣传三民主义,把革命组织发展至台湾,表现了他对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极大的关爱。甚至临终时他仍念念不忘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台湾的回归。在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下,台湾响应大陆的革命行动,同时掀起革命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大陆的革命斗争。一批批爱国台胞辗转万里,潜回大陆,投入到推翻清王朝的伟大斗争中。从1911—1927年,台湾同胞在台湾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发动了十多起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掀起了抗日斗争新高潮。其中最具特色,同辛亥革命关系最密切的,是罗福星在苗粟发动的抗日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这些抗日起义,虽然都被日本殖民者镇压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表明了台湾同胞心向祖国、心向革命的爱国之心。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或革命党人直接领导下展开的这些台湾同胞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同胞在斗争中遥相呼应,互相支援,共同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构成祖国辛亥革命在台湾的支流,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兴起、发展与壮大,与祖国宝岛台湾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台湾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也随着祖国大陆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两岸人民在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互相支持,互相影响,把中国近代革命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充分体现了台湾与祖国两地同胞的血肉联系和亲情关系,也促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孙中山把爱国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捍卫祖国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统一祖国”的远大理想旗帜指导下,努力奋斗,持之以恒,奋斗不息,誓死不渝。从青少年时代到1925年不幸病逝,四十多年如一日奋斗不息,孜孜不倦,努力探寻中国统一、富强之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了祖国的统一,孙中山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真正做到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二、结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历经艰难探索,日益发展完善祖国统一思想

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摸索前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也不例外。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中包含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民族统一思想。孙中山在民族统一思想上从“反满”、“五族共和”、到大汉族主义的“融合”与“同化”,又到国民党 “一大”提出“民族自决”的主张,提出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的主张,体现了孙中山民族统一思想的发展与进步,更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其祖国统一思想。

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与统一,孙中山从青少年起就致力于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祖国统一大业,并取得了伟大革命成果。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腐朽统治,同时摧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但由于自身的因素和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客观形势,他的革命事业、统一祖国思想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艰辛和坎坷。辛亥革命,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北洋军阀所篡夺。“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被迫拿起革命的武器继续战斗,1913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以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1915年发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又举起“护法”的大旗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分裂割据。在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始终高举共和、民主、统一的大旗,不幸的是数次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但孙中山并没有气馁,而是屡败屡奋,愈战愈坚,与时俱进,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丰富作战方法,逐步深化完善国家统一思想。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国际共产主义的帮助下,寻找新的依靠力量,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同时建立黄埔军校,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齐心协力,掀起了统一中国的革命高潮,虽然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终止了中国近代史上蔚为壮观的统一壮举,但却无法抹灭其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的伟大功绩。

总之,孙中山从中国的历史、国情、政情、民情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等出发,总结并汲取经验教训、主动适应时代发展之潮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和学说,不断探索祖国统一思想,使其祖国统一思想在数次革命实践中也历经革命的洗礼,日臻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孙逸仙宣言[Z].据关一球赠伦敦国家档案局藏外交部档案英文原函影印件,马宁译.

[3]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 吴迪]

收稿日期:2014-04-19

作者简介:谢留枝(197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过程探析
我国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探究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
浅谈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中小企业吸收能力形成及特征研究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