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之于理工专业学生的必要性

2014-08-08 04:54张蔚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必要性

张蔚

摘 要:理工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类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普遍比较欠缺。理工院校的学生因培养模式的问题,思维偏重于抽象思维,思维方法单一,缺乏想象力,而他们作为连接现代科技现代化生产的纽带,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现代化的水平。通过艺术教育,促进理工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审美品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理工院校;艺术教育;必要性

当代最有价值的能力和最需要的能力是创造性、想象力和情绪表达能力,这些对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而他们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得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和个性定型的时期,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对知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及自我实现意识的需求较强烈。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相比,理工专业学生思维更具抽象性和逻辑性,并逐步向辩证思维方向发展,创造力对理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而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灵感。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理工院校学生就会缺少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单一,思路狭窄,缺乏想象力,知识结构出现断层,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理工专业学生整天在数理化、计算机等领域内钻研,既没有时间和精力,也很少有兴趣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而物理、数学又常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反之,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美的呈现,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世界中感受美、体验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达到高层次的艺术鉴賞水平,最终让他们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对理工院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想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专业的艺术技能,而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欣赏艺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够去创造美。不一定会拉小提琴才算接近音乐,能够在音乐当中获得一种美好的感受,这就是艺术修养。这种修养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从思维方式看,理工大学以理工类学科为特色,理工类学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理性思维(抽象思维),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其研究过程更注重科学实证性,其学术成果的显现则更多地表现为物质性和经济应用性。而从大脑学的角度看,长期进行抽象思维,仅仅是开发了人的左脑,而右脑的开发需要形象的思维,只有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用,才能达到大脑的充分利用,才更有利于灵感的出现,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在欧美发达国家,艺术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必要科目,而对艺术的学科学术研究也早成体系。世界一流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高校中的综合排名历来在前10名以内,麻省理工学院为万余名学生开设了包括音乐、戏剧在内的75门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艺术课程,学生本科学习期间必须修满8门社科、人文、艺术课程,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1]而在我国许多理工科大学曾一度出现除政治和外语外,无其他人文学科的课程的窘境,艺术教育更是没有生存的空间,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成了专业过度狭窄,学识单一,人文素质低下,其结果只能培养出低能力的单向人。针对理工大学的培养模式以及学生的思维缺陷,可以认为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个明确提出审美或艺术教育思想的是柏拉图。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过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光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这样一种过程,他也看到了艺术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的作用。[1]艺术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常说常新的话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法典中就明确规定:有教养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全面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艺术教育。信息时代与全球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在关心学生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情感,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享受更多的自由,经历更加完美的人生。艺术教育的实施,主要不是灌输给学生艺术学方面的理性知识,而是更多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学习,并内化于心,得到审美的愉悦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位艺术家曾这样评价艺术的价值:“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无法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无法生存的。”[2]艺术,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古往今来难以数计的优秀艺术作品,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感情。

回顾人类整个文明史,审美与技术一直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文化力量,这种关系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发展史是审美与技术不断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技术向审美渗透,影响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审美向技术渗透,克服技术的僵化、死板、千篇一律,使之成为创造审美自由的条件,具有生命情调。[1]例如,设计艺术就是一种工业艺术,或者说是工业的实用艺术。它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就是在技术中渗入审美因素,在按物质的理智力量来生产的同时,也按心理的情感要求来生产,即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现在我国很多理工科学院已经开设了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甚至设计艺术学院,这种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工程、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专业是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的一种理想形式。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定了要以实习、试验、实验、作业等实践活动为主,即面对的大多是物质文化,每天接触的各种冷冰冰的物质成果,研究的成果也是技术文化。人的素质说简单一点就是人的理性能力和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可以从专业培养中获得,但感性能力呢?感性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是从艺术教育中获得。进行艺术教育并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让人从艺术教育中获得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专业素养只能决定人在哪个领域去创造,但如何创造,创造的水平有多高,这往往不是专业素养能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性能力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科学家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的缘故。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同时也是大哲学家、大数学家,在文、哲、数等多个领域多有卓见。在中国,东汉张衡于科学上独步当时,而汉赋、绘画创作也自成一家;两弹元勋钱学森善吹圆号,爱弹钢琴,他认为艺术氛围启发了他,提供了新思想,使他少走了很多弯路。李政道博士每年要回国两次,每次他都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曾让中国一些著名的画家画“科学画”,用美术作品来表现当代理论物理最前沿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这种画展引起了较大轰动,一些外国科学家十分佩服中国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理论物理的深刻理解。[3]综上所述,真正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是科学素质与艺术素质集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众所周知,在科学、技术、工程领域,少数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是可以替代我们普通人去发现和理解宇宙奥秘的,我们可以不去理解科学的具体的内容而只享受科学的结果。但人文素质教育,他人却不能代替我们,必须由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来获得相应的知识,不可能靠少数几位人文精英的努力来替代。艺术与哲学一样,承载着人类的思想与世界观;与历史一样,保存着人类活动的鲜活记忆;与科学一样,体现着人类的创造性发现。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强国之道在于航海,工业革命时代在于铁轨的铺设,那么文化就是21世纪国力强盛的主要标志。从艺术教育的内涵来看,高校发展艺术教育,将会对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理工科的大学生,更有必要经常接触艺术美,接受艺术美的熏陶。艺术教育有生动的思想教育内容,有着积极活跃、令人喜欢接受的形式,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必要性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