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寒青
摘 要:当前,专业学位硕士规模逐年增大,其中艺术硕士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其就业能力优势与劣势并存。在毕业生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培养单位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薄弱能力进行特训,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艺术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艺术硕士;就业能力;个性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简称 MFA(Master of Fine Arts),自2005年设立、2006年试点,2009年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并逐年扩大规模,涉及了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全日制艺术硕士作为艺术类最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其设立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协调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学生入学就是为了拿到学位,顺利就业。而分析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美术、艺术设计、广播电视四个艺术硕士专业的就业情况,发现他们年终就业率比较高,但是初次就业率及年终签约率均比较低。因此,必须把就业当作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归宿点,设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1 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结构
就业能力一词从20世纪5O年代提出,到20世纪9O年代,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英国学者李•哈维(Lee Harvey)将其定义为“一种展现某种毕业生特质的习性,这种习性是雇主所期望的,且在雇主认为这种特质会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益处甚至是必须的。”[1]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论述侧重点不同,用人单位、高校、学生本人等对于就业能力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1973年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隐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前者包括知识、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现,比较容易掌握和测量,并且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获得提升和发展;后者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深刻影响冰山的上层。[2]
根据冰山模型理论,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可将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与20个二级指标:第一,职场基础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专业能力。包括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能力、自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学业成绩。第三,差异化能力。包括文艺特长、外语特长与体育特长。第四,求职技能。包括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观念、简历制作水平。第五,职业道德水平。包括诚信意识、组织忠诚度、工作责任心、品德修养。
2 艺术硕士就业能力分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培养各类特定职业专门人才设立的,其中艺术硕士跟其他专业硕士相比又有更多的特殊性,分析其就业能力可看出,他们往往积极与消极态度交错,优点与不足之处并存。
(1)注重自我发展,忽视职场基础能力的培养。受个性化创作培养方式的影响,艺术硕士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独特的创造能力以及浪漫的内心情感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他们会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表现欲,更争强好胜,更强调自我价值,更容易冲动和情绪化。这种锋芒毕露的习惯容易导致自我评价过高,很难听取他人意见,增加其人际交往的难度,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及受挫时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此外,他们的公文写作等能力也较弱,很难适应一些体制内的工作风格。
(2)注重实践能力,忽视其他专业能力的提高。艺术硕士通常在入学前就接受过很多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技能,入学后又热衷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如排练歌舞剧目、拍摄影视作品、举办展览演出等。但这种积极的态度经常仅限于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理论素养的累积,从而导致思辨性不强,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功利心理和浮躁风气盛行,毕业后可能成为一名上手很快但缺乏后劲的技术性人才,而不能将艺术深度广度发挥到极致。同时,艺术硕士往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英语、计算机水平等比较差,因此在求职中能够证明自己实力的硬件证书不多。
(3)强调理想主义,忽视职业规划和观念调整。艺术硕士学费较高,学习用品如摄像机、乐器、颜料等价格也不菲,甚至在服装、化妆品等方面的消费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高。这些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富裕,自身外形条件比较好,奉行“艺术就是激情”,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因此,相当一部分同学习惯了物质层面的享受,关注于站在聚光灯下,学习上缺乏理性的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对前途没有深入思考。他们在求职面试环节能够更自信得体、占据优势,但就业观念上却只想留在艺术市场广阔的大城市,不愿去基层或条件艰苦的地方,找不到理想工作宁可漂泊着不就业。
(4)强调自由主义,忽视组织纪律和集体责任。艺术硕士大多有长期在外兼职的经历,甚至从小就离家求学在各种培训机构穿梭,接受的培养方式也比较宽松灵活,独立意识和动手能力比较高,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但这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缺乏自制能力,学习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旷课早退;缺乏组织纪律性,生活作风懒散,不服他人管也不善于管他人;缺乏集体责任感,较少参与社会事务,不被周围环境认可就会转移阵地频繁跳槽。
在上述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中,艺术硕士的专业能力是核心,受到用人单位、高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高度关注;职场基础能力是必备技能,也受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但学生本人重视度不够;差异化技能随着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艺术硕士的作用有限;而求职技能的重要性则由技巧性能力转向了规划能力等。
3 提升就业能力对策建议
当前,社会上对艺术硕士毕业生存在一些偏见,认为他们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不如学术型硕士,艺术硕士承受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如福建师范大学2013届艺术硕士毕业生中,仅有6%成为公务员、选调生,34%进入事业单位(几乎都是各类高校),国企、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但与此同时,有81%的人选择了省会城市,16%的人留在了地级市。艺术硕士的培养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能够经受检验的就业能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1)转变传统观念,以“就业能力指导”代替“就业指导”。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侧重培养学生求职的应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这仅能达到部分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要求,尚无法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应当转变指导观念,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摆在重要位置,将就业能力训练渗入日常教学当中。同时,组建一支由硕导、辅导员、专任教师、用人单位主管等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共同推进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能力培养,形成集体合力。
(2)深化学生职业认知,加强校企合作与沟通。很多艺术硕士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学校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实践基地机制,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聘请行业精英担任导师,根据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艺术硕士职业指向性课程,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特点。同时,在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程度等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反馈适时改进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的衔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