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琪 刘小溶
摘 要: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面临情感困扰压力外,还面临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择业与就业艰难压力、民族生存压力等复杂多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不容忽视。应当尽快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特点及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基础之上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88-02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尽管新疆地区教育水平整体落后,但由于长期实施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照顾政策,新疆大多数高校(生产建设兵团的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的比例都超过50%。在高校中,由于语言、文化、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压力、择业与就业压力,致使他们的心理危机发生率持续上升。然而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通常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并且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觉知与解决能力,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失衡,进而引发各种不利于自身及他人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因此,应当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构建相应的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有效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而产生的不良事件发生。
一、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点
心理危机是指心理矛盾激烈冲突下由心理状态严重失调引发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精神崩溃或精神失常。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面对危机的心理反应一般表现为四个阶段,即冲击期(面对突发事件的不知所措)、防御期(逐渐接受突发事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到突发事件产生的后果)、解决期(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各种措施设法解决问题)与成长期(对危机处理的升华与总结)。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心理危机时能够顺利通过这四个阶段,就表明其获得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新疆世居的少数民族大都延续了浓厚的宗教氛围,而这些民族的大学生也大多是在本民族聚居的城市或乡村长大,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有些对汉族大学生基本不构成问题的因素,如宗教、饮食等,对他们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加之语言因素(包括语言差异及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和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异的存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一般情况下的心理危机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危机发生时与他人交流较少,可能会加剧危机。在新疆世居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解决心理危机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一旦出现危机,大多是利用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手段加以疏解。当这些民族的学生进入高校后,传统的资源和手段很难被利用上。在新疆的很多高校,各民族学生分群交友(和自己本民族的同学交往较多)的情况较为常见。因此,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与人交往的范围有限,除非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疏解,否则这些学生的危机就可能不断持续并加剧,其痛苦程度会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危机所导致的痛苦。
2.无助感较强。进入大学以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与本民族同胞生活、学习在一起。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民族集体,尤其是汉族这一集体。离开自己非常熟悉和依赖的家庭环境来到高校学习生活,语言、文化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发生心理危机时不愿意找老师或其他民族的同学。而他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缺乏相关危机处理经验,心理承受能力与处理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在发生问题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感到十分无助。这种无助感不断持续,同样会加剧其心理危机,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本人或周围关系密切者的学业及生活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大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问题。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对策与建议
事实上,所有民族、人群都面临常见的心理危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个人性格问题,这是最为普遍、也通常是最为严重的问题,还有家庭经济压力导致的自卑与彷徨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当前无论是学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精神治疗层面都有相对成熟的应对技术和手段,但要有效解决或缓解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就必须在这些技术和手段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这个群体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1.在新疆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在新疆高校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体制、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网络体系、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及其提升体系等几个方面。通常情况下,一个高校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并不是难事,只要领导重视,大多可以较快地完成。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一体系能够发挥长效功能。这就需要使这一体系能够获得制度支持,特别是法律制度层面的支持。唯其如此,这一体系在编制、资金、师资、工作方法等方面才能够有根本性的保障。再者,专业化也是非常重要。只有走专业化道路,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才能保证。对新疆高校而言,这一专业化还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些专业教师队伍面对的不仅仅是汉族学生,还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这就需要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也要有所了解,甚至需要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有所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少数民族学生做较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取得应有的工作效果。当然,从长远的角度看,新疆或内地高校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心理学专业的人才也是一个可以取得长效可行性的做法。当前,新疆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心理预警机制的建设,如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调查与记录;定期对学生展开心理调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与疏导,将心理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与影响降至最低值;加大心理健康常识的宣传工作的力度等。这些做法要取得良好效果,前提也是心理预警及干预队伍的专业化。此外,对普通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与预警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是非常紧迫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最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培训使这支队伍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的工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校园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是个人才汇集、各民族师生聚集的地方,与初中、高中相比,文化环境的差异很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如果在学习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模式等方面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要求,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除了学生们自身努力外,高校相关部门应当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使他们尽快完成心理调适,适应大学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新疆高校中有些方面的情况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如大学生按民族分群交友的情况较多,不同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同学与某些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少参加甚至排斥校园文化活动。这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这些学生自己的原因,也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原因。
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原因看,首先是部分同学汉语水平较低,与说汉语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点限制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及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更重要的是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文化缺乏了解,认为双方在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当然,这里也不能排除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再者,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在新疆部分民族中渗透,或多或少地对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7.5”事件后。狭隘的民族情绪在某些少数民族群众中进一步发酵,这些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到高校,使某些学生在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过程中顾虑较多。
从高校管理来看,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例如,野炊、烧烤等团体娱乐休闲活动及辩论赛、知识竞赛、汉语朗诵大赛等文化竞赛活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立与提升自身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不大,因为参与的人数是比较有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但当前新疆高校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增强其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再者,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同学、特别是汉族同学的交往方面,新疆各高校应采取更加积极态势。各民族学生分群交友并非不正常,但若由此不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则是不正常的。当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在这一问题,因为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同学在四年大學结束时没有一个异族同学的朋友。交往是消除误解、增进团结的前提。目前有部分高校实施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宿舍混居制度,对于加强双方的了解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应建立相应机制鼓励甚至要求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结成好友。
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局。做好这个工作,需要高校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白春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
[2]李国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6).
[3]赵锡荣,程卫兵,王芳,朱江洪.浅论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廖婷婷.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述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