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熙 蔡庆熙
摘 要:“90后”学生群体步入大学校园成为学生主体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势发生了改变,辅导员的教育理念必须随之改变。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举措,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关键词:“90后”;换位思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86-02
随着“90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不易察觉却又“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脱离时代的趋势,许多教师在工作中感觉力所不逮。作为一个“80后”辅导员,我在工作中时常陷入迷茫,观察周边的资深老师,我发现他们也陷入了类似的境地。客观分析问题的根源,我发现在自己工作中和生活中是两个人,在工作中我就如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师,以固有的传统思维对待学生,是管理者而非引导者。而在生活中,我只是一个离开校园没几年的“80后”,我的思维方式和学生并没有巨大的代沟。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后,我意识到我的工作方式的确存在问题,生活即是工作,工作不能脱离生活,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传统“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无力应对“90”后学生群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传授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授业,即是教授学生一技之长,使其得以在社会中独立生存。解惑,即是排解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疑惑。为处于人生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传道解惑是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之所在。传统的“师道尊严”、老师是绝对权威,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和简单“洗脑”的教育理念,对于思维活跃、个性独立的“90”后学生群体显得既无效率又无价值。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有必要对“90后”这一群体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从矛盾的根源中寻找矛盾解决的方法。
“90后”是指9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尤其是9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他们代表着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90后”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性格走向,他们与“80后”有共性但也有极大的差异。如果说“80后”是在改革开放大时代中成长的第一批青年,是中国承上启下的一代人的话,“90后”则是身处中国变革最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自由思想严重渗透中成长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一代人。大多数“9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着丰裕的物质条件和全家人的宠爱,网络的发展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带有这个多元而迷茫时代的鲜明特点,一方面,他们与其他时代同龄人相比,有无可比拟的物质和知识储备,“成熟”得早,知道得多,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其他时代没有的物质诱惑和孤独的童年生活,他们叛逆迷茫又渴望物质和心灵的慰藉。他们自信自己无比成熟而稳重,所以极其叛逆听不进他人的教导;他们向往身体和思想的独立自由,而又毫无方向,被生活左右,充满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往往被物欲、情欲甚至是无病呻吟遮蔽双眼[1]。
简而言之,“90后”是矛盾的综合体,只有把他们的矛盾一点点的理顺才能更好的培养引导他们。通过分析“90后”的特征,可以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老生常谈式的教导而是朋友式的心灵引导,他们渴望获得尊重,填鸭式的教导只会激发他们的叛逆,作为教育者,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进而以他们的方式给他们指明道路,才是可行路径。
二、大学四年如同一年四季,顺应每级学生的规律,不要试图拔苗助长
大学四年各有侧重,学生在这四年中的心态也不一样。大一、大二处在无忧无虑的憧憬期,总是觉得大学之路还很长,渴望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大三是学生的转折期,伴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和不同的职业路径选择,他们进入了相对迷茫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迷失在各种压力当中,继续浑浑噩噩的生活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放弃了以前的生活方式,投身到专业能力的提高当中;大四是学生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个阶段围绕他们的主题是就业和再深造,而在就业和再深造的选择中,许多学生并无明确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走哪条路,往往是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学生的这些心态是不理性的,必须加以干预。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是居高临下地告诉他们,这样做不正确,还是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换种做法会不會更好?这涉及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种如同治水中的截堵,第二种观念如同治水中的疏导,“堵不如疏”。“90后”学生的心态,就是心理洪水的流向。解决心理洪水流向,必须如同中庸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讲,“率性”而为,也就是顺着学生的习惯进行相应的工作,试图通过说教让大一、大二的学生像大三、大四学生一样行事,如同拔苗助长,只会引起学生的排斥。针对每级同学的心理状况,让大一、大二的学生不要痴迷于“玩乐”,大三的学生不要过度的迷茫、紧张,大四的学生放眼于未来。把学生的心理偏颇锁定在可控范围以内,先固其根本,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循序善诱,看似纵容学生,实则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主动走入学生中间,而非被动等待学生靠近
和学生交流是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下,以不同的身份和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收获的效果是迥异的。对于“90后”这一群体来说,走入他们中间,是教育和引导他们的最好途径[2]。
举例来说,“大学是用来学习知识的,只有术有专长才能应对未来工作中的竞争”。这是简单的道理,是无数大学失败者在心中默默承认的现实。但是如果把这个道理强硬的灌输给大一、大二新生,大部分学生并不相信。他们接触了大量片面强调“能力”这个概念的信息,但又不知道能力是什么,他们以为在学生会工作锻炼的是能力,打工兼职锻炼的是能力,甚至吃喝玩乐结交狐朋狗友是能力,却不知如果没有专业能力这个前提,就没有施展其他能力的平台。对于这种问题,老师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用制度强迫学生学习,认为学生必须听从指导,不学习只能挂科,只要是为学生好,无须向学生解释原因;二是对学生采用说教和劝导的方式,拿“血淋淋”的反面教材说服学生,希望他们迷途知返。
我在工作中发现,对于“90后”学生来说,开诚布公的交流对这类问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强调学生的根本是好好学习,作为老师我有自己的原则,这是我工作的前提,但是在生活中,我更像他们的朋友。“90后”渴望活动,渴望集体,渴望认同感,我就积极组织、参加他们的活动,从心底认同他们,努力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要求他们放弃他们认为“正确”的锻炼能力的方法,而是引导他们把这些事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我没有固执地说他们是错的,而是告诉他们拿出必要的时间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这些劝告不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倾听和被倾听的互换中进行,学生不会感到拘束,而是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大多是我作为过来人所经历过的,我可以以自己的经验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引,这个过程没有灌输只有交流。在交流中,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我的劝告,有了正确的行动方向,学习态度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四、学生之事无小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上面讨论过,“90后”是一个“成熟而不成熟”的群体,他们在看待国家和社会问题时,比同龄的其他年代的青年要成熟,但是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在个人的“三观”上却又比其他年代的青年幼稚。拜金心理、游戏人生心理、青春放荡心理、嫉妒自私心理、盲目追星心理,都是当今大学生实实在在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3]。因为,他们本身所处的时代比其他时代更加迷茫和复杂,多元化的社会缺少一元化社会的单纯性和目标性。一个人的心理不会是单一的,他们的负面心理也不会是单一的,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负面心理起源于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变化成负面心理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朱令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黄洋事件”,这些悲剧的发生都是负面情绪的积累和爆发的结果。“90后”作为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一点点挫折往往能让他们做出疯狂的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更容易引发悲剧。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看似无关轻重的小矛盾。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还要在平时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妥当的心理疏导。无论是爱情产生的困惑、宿舍矛盾产生的纠纷,还是家庭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都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这些消极情绪,也要把这些情绪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解决或者弱化这些问题的最简单方法,仍然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失恋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会发现此时老师如果说大学应以学业为重,大学的恋爱都是不切实际的,工作了好姑娘或好男人有的是,分了最好,这种以过来人身份进行的说教只会火上浇油,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如果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他或她为什么会失恋,这段恋情还有无挽回余地,分手是个人原因还是对方原因,如果是个人原因应该怎么改正自己,如果是对方原因应该怎么提高辨别人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让学生在失恋中有所收获,知道了怎么处理这类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能力;第二,排解了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知道他的身边还有人理解和支持他;第三,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以后学生有什么消极情绪,还会找老师沟通交流,而不是任其积累爆发。
时代在倒逼大学改革,改革势在必行,而对于我们辅导员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体制的改革,而是心态和理念的改革。“以生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口号,站在管理者角度对待学生,只会令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举步不前。转变教育理念,仅仅是进行“换位思考”,一样的问题就有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同样的工作似乎也简单了许多。转变教育理念,需要一个过程,但更需要一个切实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2]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付雯.掌握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