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娜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数量呈迅速增长趋势。贫困生心理上有先天弱势,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影响学业。作为学生心理脱困的引导者,高校辅导员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尽快帮助贫困生脱离心理苦海。
关键词:贫困生;辅导员;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56-02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不同地域的贫富分化现象较为显著,所以高校贫困生数量有了较大增长。贫困生心理上有先天弱势,面对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无法脱困,日积月累会加重他们的负担,甚至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
高校教育针对贫困生这一群体主要采用心理疏导及物质帮助的方式来帮扶。通过与其交流和沟通,让他们能够尝试着无顾忌地倾诉苦闷和忧愁,将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使贫困生做到较好地控制情绪,以免由于情绪的压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病态心理甚至于极端行为的发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导贫困生摆脱负担,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本文分析了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表现形式,帮助他们重建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一、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所谓贫困生,是指生活及学习上无法得到保障的大学生。目前,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处于落后贫穷状态,这里的学生缴纳不起学校规定的各项费用,甚至有的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只能靠业余打工拼凑生活费。贫困是把双刃剑,有的学生面对贫困积极应对,自强不息,乐观体验贫困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梦想,从贫困生活中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不胜枚举,有政府官员、商界名流、娱乐圈明星等。但有的贫困学生面对生活、学习的态度比较消极,经常怨天尤人,久而久之产生了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方面的不良反应。在当今高校,贫困生数量在逐渐增长,贫困生心理问题在逐渐加深,虽然因心理问题产生的恶性事件暂未发生,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不要再造就一个马加爵,也不要再发生类似的投毒案。贫困大学生大多较内向,敏感、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调节能力差。但贫困学生也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吃苦耐劳、独立性强、为人真诚等。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因焦虑而变得压抑
焦虑是一种心理反应,过度焦虑会使人产生压抑情绪。贫困生交不起学费,生活费仅仅是普通学生的一半,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同在一片屋檐下,看到其他同学出手阔绰,大手大脚,而自己却刻意限制生活花费,时常陷入窘态和焦虑。来自家庭的焦虑,来自生活费、学费的焦虑,来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焦虑,种种焦虑交织在一起,使心理本来就脆弱的贫困生不堪重负,最终将焦虑演变成压抑,变得与环境格格不入,与社会格格不入。
2.因自卑而变得傲慢
自卑是由于过度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因渴望而又无法实现某种愿望的心理障碍,贫困生自卑情绪的产生在高校里既有普遍存在的原因,更有其特殊的原因。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或鄙视等否定的感情,如自己长得比较丑,看到比自己漂亮的人就有一种自卑感。当然,贫困生的自卑并不是体现在容貌上,更多体现在生活、学习上,如我来自农村,比不上城市里的同学;我是单亲家庭,比不上父母双全的同学;我的生活困难,比不上富裕的同学。种种不满在贫困生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这种自卑感渐渐演变成傲慢的态度,不能接受别人的善意和帮助,对别人无意之言十分敏感。
3.由嫉妒而变得虚荣
一些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看到周围许多同学穿名牌、拿高端手机而心生嫉妒,怕同学瞧不起,为了证明自己有钱,想尽办法弄钱请同学吃喝,之后自己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有的同学平时穿着体面,手机、电脑样样俱全,直到学校催交学费时同学们才发现他是“贫困生”。因嫉妒变得虚荣,他们把父母的辛劳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认为自己投错了胎。
4.由自闭而变得偏激
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知识都远远低于城市学生。在学校举行一些活动中,他们的个人技能、社会知识明显慢上一拍,一些自卑的学生选择默默地离开。有些贫困生猜疑心很重,看到别人背地里说话总觉得是在议论自己。他们自暴自弃,自我封闭,进而变得偏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三、高校辅导员在贫困生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然而贫困大学生群体在高校中逐步占据突出地位。近年来,全社会都在关注贫困生,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的了解及关注甚少。当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还没有被人们遗忘时,杨元元自杀事件又让社会的眼光聚集在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始终担任着学生在校生活和思想教育的管理者,并从多个方面对贫困生心理进行疏导。
1.全面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贫困生大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生活不足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辅导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帮扶,缓解生活上的压力。一要公平地做好助学金发放工作。目前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较大,而且一些社会人士也频频向贫困生伸出援手,辅导员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发放助学金。二要利用好奖学金。奖学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辅导员积极关注相关事项,争取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让贫困生拿到更多奖学金。三要帮助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大部分高校都设有“绿色通道”,一般来讲只要学生能考入学校,就能解决学费问题。但一些贫困生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问题都难解决,对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助学贷款体系,让贫困生认真填写资料,争取让他们尽早拿到助学贷款,以免影响学业。四要为学生开辟勤工助学渠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资助之外,还要让贫困生学会自助生存之道,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2.以赤诚之心关爱贫困生
在高校贫困生看来,旁人的漠视、不尊重是令他们最为心痛的事,也是造成其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关爱。
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物质、生活上的帮助,还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化他们。辅导员从事辅导教育工作不一定是在岗位上,可以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日常生活、學习问题,凡能帮助他们的尽量给予帮助。还可以向其他同学询问贫困学生的情况,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用关心的话、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语气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地走向你。一旦贫困生把辅导员当作朋友,他就会敞开心扉地向你倾诉心中的憋闷,思想工作也就非常容易做了。此外,辅导员在掌握贫困生心态的同时,还要开展心理疏导,让学生多了解心理专业知识,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再由辅导员适当点拨,达到理想的疏导效果。辅导员要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多读相关方面书籍,从而调整到最佳心理状态,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3.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使贫困生的心情愉悦,进而缓解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压力。辅导员是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要多鼓励贫困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群体活动,不管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只要突破心理防线,积极去参加就是进步,就值得肯定。帮助贫困生树立消除自卑感的信心,在活动中找到自我,渐渐融化“封闭”的心灵。另外,辅导员要平等对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懂得如何让他们换位思考,从而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使贫困生渐渐融入这个大家庭之中,体会到被认可的温暖。
总之,贫困生心理问题是非常值得高校重视的问题之一。作为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高校辅导员,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责任,深入探索贫困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他们以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曾蔷,陈超.浅谈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关怀[J].经营管理者,2013(10).
[2]刘蕊平.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