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要】在数学中,总会出现算理和算法这两个概念,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根本。本文介绍了算理和算法这两个基本概念,重点讲解了算理与算法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算理;算法;计算教学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掌握好计算的技巧是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算理与算法的含义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什么是算理和算法呢?算理,顾名思义,就是计算的道理、依据,指的是计算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解决的是计算问题。比如计算156+32时,它是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6为什么要和2相加,这是由數字符号在不同的位置所代表的含义来决定的。算法就是指计算的方法。比如在计算156+32时,应该先列竖式,然后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二、根据学生认知,在计算中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算理与算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算理具有客观存在性,即它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而算法却是人们在计算中制定的实际计算操作的规则,算理为算法提供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反过来,算法又为算理提供了有效的实际操作方法,让计算变得更加快速而有效。简而言之,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算法是算理的提炼和概括,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比如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章节时,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与算法,首先要理解的就是除法的意义,搞清楚余数、除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要分配的数量、分配的总份数、每一份的数量以及余数,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分糖果的实例来进行探讨,如:共有糖果18颗,有以下两种分法,①把18颗糖果每3颗分一份;②把18颗糖果每4颗分一份。该实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提问:18颗糖果,每3颗分一份,一共可以分几份?能不能正好分完?如果按照每4颗分一份的标准,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结果显示,把某一样东西进行平均分配时,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可以正好分完,另外一种就是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产生剩余的现象。这两种分法都是用除法来计算,有剩余情况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讲解之后,学生就能很快掌握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同时也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
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之后,接着就要学习它的计算方法,即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能很快理解和掌握余数与除法的关系,并通过前面学过的除法的算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法。比如说17个苹果,每4个分给一个小朋友,最多能分几个小朋友?列式:17÷4。在这个题中,为什么用除法?算式中的17和4分别表示什么?商是几?竖式中是怎样得到余数的?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中掌握其算法。
三、重视温故,引导计算能力的正迁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讲解新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即学会计算能力的正迁移。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惯来支撑,在小学计算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让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认真抄题,不要把原题目抄错,特别是一些数据,做到不错抄、不漏抄,避免因为抄错题目造成计算错误。第二,培养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每一道题的解答都需要做好审题工作,它是确保计算正确的前提。要求学生拿到一道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答题,而是先审题,看清楚具体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看看可不可以采用简便运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性。第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做题时,最忌讳的就是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这样给老师的批改和后期自己的订正都带来麻烦,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规范书写,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第四,养成检查的习惯。一道题计算完毕之后,并不是表示就可以放任不管了,要求学生进行验算,直至验算正确了才是完成了这道题的计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理清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后期学习其它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素养,提高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芦小琳.注重算理与算法 提高计算能力——低年级计算基础教学之我见[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3)
[2]孔祥安.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J].读写算(教研版),2013(22)
[3]陈希凤.架设“算理”与“算法”之间的桥梁[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11)
[4]郤裕成.理清关系把握尺度提高能力——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