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波
[内容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初步分析了当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并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表达
低年级阶段是学生表达能力形成的启蒙阶段,起步稳不稳,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表达兴趣和表达水平影响极大。因此,笔者在平常的说话教学中,将故事引进课堂,做到以故事促积累,以故事促表达。
一、动手找故事,增加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表达,首先要有一个备“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表达之“炊”。低年级学生语言经验浅,语言素材少,处于表达的起步阶段,在表达过程中常出现不规范、不完整、无条理等问题。因此,在说话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为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之间架起桥梁。
一年级上学期,我将说话课内容设计为“动物故事系列”,以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动物为说话对象。如在讲《小兔》时,先通过问题给学生指明课外阅读的途径:“你想成为小兔子的朋友吗?那就得找到有关小兔子的故事,找得越多越好。”接着在学生阅读的同时逐步渗透:好的词语需要积累,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好词的“好”处,不在于它的华丽,而在于它用得准确,用得恰到好处。以上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搜集、阅读故事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项任务。学生找故事的过程,实质上是开展大量课外阅读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
于永正曾说过,“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一遍又一遍地认识词语,体会它们的用法,才能把原来只知道大体意思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二、模仿讲故事,提高说话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故事,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形象直观、最可捉摸的范例。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模仿能够降低表达的难度,能够保护他们表达的兴趣,使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短时间内模仿讲好一个故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既需要学生专心听,更需要学生记住主要情节,进而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教者一定要避免生硬的教学方式,应采取一些生动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讲好故事。如在讲《小猫》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故事,在富有感情的声音中去想象故事里生动的画面和人物的动作神态,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去模仿表达的欲望。听完后,我再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脉络,并将关键词加以板书。学生在模仿讲故事时,教师不必要求和录音内容一致,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自己理解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他们讲故事的积极性,教师除了给予恰当的点评外,还可以给学生多一些自我评价的机会,之后再通过一些激励手段,如奖励不同颜色的水果卡——红苹果(模仿生动、有创意)、绿苹果(模仿完整流畅)、黄苹果(模仿较完整),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增强说话的趣味性。
三、动脑编故事,发展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创造力。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来表达的,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表达意识,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情韵,更富于个性。创设情境可以是一幅图画、一段音乐,在与场景的对接中能够唤醒学生表达的诉求。
日常教学中,我将故事与画画、折纸结合起来,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说的情境,由此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在一次说话课上,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画了一只猫和一条鱼,然后两个小家伙便兴致勃勃地展开了交流,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篇小作:“有一只大馋猫,看见河里有一条鱼,它可想吃了,可是没有鱼竿,怎么办呢?哈哈,它就把尾巴伸进水里钓鱼了。”故事虽短,却完整而充满童趣。看着自己的画,讲着自己创作的故事,学生心里充满成功的喜悦。有时,我还将学生的折纸作品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编一些简单的故事。孩子们亲手完成作品,在玩中学说,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完全陶醉在奇妙的故事情境中,真正做到了“我口说我心”,既学得轻松愉快,又有效地训练了想象和表达能力。
总之,巧妙利用故事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朝夕可成。在低年级说话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不同形式训练学生说写,使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就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