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4-08-06 21:51陈锦章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陈锦章

摘 要:以美国为首的强势国家纷纷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通过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方面的优势,大肆向殖民地国家宣扬和扩散,在全球性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在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之下,电视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倾向,在此背景之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培训提高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14-03

传播媒体的多样化、信息的多元化给电视台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台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呈现一种全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践方式

今天,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而成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以其雄厚的实力为后盾,美国奉行其所谓的“文化外交”战略,打着“普遍人权”、“普世价值”等旗号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推销到全世界,在全球性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因此,美国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代名词,美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也就是让各国的文化实现美国化,进而心甘情愿接受其控制。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方式

如上文所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帝国主义是伴随着西方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帝国主义,相比较而言,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更为高明和隐蔽。一般说来,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方式表现为:

第一,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网络,大肆宣扬其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推行其“和平演变”的外交战略,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利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形式来积极谋求对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权,美国著名的参议员富布赖特曾经指出,单纯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活动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形势了,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必须通过向其他国家灌输其价值观来对他国产生影响,而且,他认为,这种影响比军事、政治手段更为有效。基于此,美国政府开始以人权、民主为幌子,以援助、投资为手段,依托其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意识形态的渗透。据资料显示,通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信息发布,美联社、合众社、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报刊媒体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国际新闻的发布,它们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并译为多国语言和文字来介绍、宣扬、美化其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生活方式,或者选择对它有利的新闻来播报给世界各国,给人们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已经成为了对外宣传和文化扩张强有力的武器。“美国政府的海外喉舌——‘美国之音电台,现在使用包括英语在内的52种语言播音,每周播放时间超过1 200小时,以此宣传美国的对外政策和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帮助各国人民‘正确理解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政府增设的‘自由亚洲电台于1996年3月正式开播,主要针对中国大陆、缅甸、柬埔寨、老挝、北朝鲜以及越南的听众,美国设立的自由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治宣传和文化渗透,加速了这些国家的剧变”[1]。同时,依托其强大的人才、资金优势,美国还紧紧控制了被誉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操作系统和信息发布。目前,“美国文化占据了全球网上信息资源的90%”[1],以自身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为依托,美国成功地将其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输出到别国,肆意扩散宣扬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利用发达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进行大众文化的殖民和扩张。“在全球化的诸种体现形式中,几乎没有什么像国际品牌、大众文化偶像和工业品以及卫星向各大洲成千上万的人现场直播重大事件那样如此直观,覆盖面广并且渗透力强。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NN(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新闻”[2],文化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依托先进的生产力并加之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美国大规模地生产和复制承载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从而成功地扩散了其文化价值观。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正是这种大规模的文化生产,使得普通民众失去了反抗性、辨识力和创造力,变成了一群文化笨蛋,甘于接受文化精英的统治,“从根本上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但是从另外的方面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需求都是社会预先规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的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3]。文化工业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出一种虚幻的、受操纵的消费品为标志的文化,是被统治阶级甘心被统治,“革命的倾向不论在何时羞涩地露出一定的苗头来,都将被一种大体上类似于财富、冒险、热情似火的爱、权力以及肉欲主义一样的愿望——梦想式的虚假满足所平息和遏止”[4],以这种方式,美国成功在大众文化领域实现了扩张: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处都有青年人穿着牛仔裤,喝着可口可乐,吃着肯德基、麦当劳,追逐着好莱坞影片和明星。

(二)理论侵蚀

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西方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1989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副司长、原兰德公司分析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国民利益》季刊夏季号发表了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以纪念冷战结束,并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其主要观点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与专制主义的残余、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相继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冷战的结束,更表明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胜利,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都只是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人类已经走入在经济领域获得立体声系统和政治领域享有民主的大同社会。在此基础之上,福山进一步指出,阶级问题随着资本与工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已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主要问题,共产主义对于西方的吸引力比一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低。在东方,日本人吸收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并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其形态,使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得以传播;而中国已经开始通过改革来昭告世人,它已不再成为典范;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制度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自由主义已经完全取代了斯大林主义。伴随着解体而失去可信度和影响力的极权政治和随着西方劳资矛盾解决而失去吸引力的共产主义都不可能再具备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今后挑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只有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两种,但是它们都不足以对西方的自由民主构成威胁。这一理论表达了作为冷战胜利者的西方对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乐观态度,赋予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为其文化渗透和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石。endprint

紧接着,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他指出未来世界大战的根源在于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决定了世界的秩序。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同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第5期发表了《不是文明是什么—冷战后世界的范式》,他进一步阐述了“文明冲突论”,提出了冷战结束之后如何“指导和理解世界政治主要发展变化”的“文明范式”。在亨廷顿看来,“文化上的”冲突在冷战结束以后取代了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未来的世界格局将由,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等八种文明所决定,这些不同文明间的地理分界线上将爆发重大冲突。由于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由此引发了人们的冲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不同体系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交流在强化人类文明意识的同时也使得从属于不同体系的文化差异日益突出和强化。伴随全球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在脱离传统地域束缚的同时也削弱了其自身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因此,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空隙,人们选择了“宗教复兴”作为其联合的基础。加之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为了弥补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文化和宗教成为了合作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将发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为了自身的经济政治等利益,不同文明的国家通过宣扬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斗争;在微观层面,不同文明的种族为了领土的殖民扩张而产生争和冲突。在亨廷顿看来,冷战结束以后,对西方的反抗已经由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儒家与伊斯兰文明的结盟所取代,而并非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也就意味着,在多极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中,西方国家未来的、潜在的主要敌人是伊斯兰国家和中国。故而,他认为在西方文明内部应该有结盟,特别是欧洲和北美之间要进一步合作,将西方文明覆盖到东欧和拉美各国,融为一体。另外一方面,在儒教与伊斯兰国家两者之间要积极寻找机会并利用其文明间的差异制造冲突,制止其扩张和合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各种媒体与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在,职工从工作学习到生活娱乐处处都有电脑网络、社会新闻媒体、文学艺术、音像图书以及影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它们在方便职工的学习,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拓展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空间的同时,不良文化也借助其力量快速传播起来。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多种渠道对中国进行渗透,妄图占领我们的文化思想阵地。西方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很少给人以心灵陶冶,更多的则是直接感官的刺激,使人庸俗、浅薄、甚至腐化、堕落。如果任凭这种文化的恶性泛滥,必将导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整个社会肌体,也将遏制我们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文化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互通。但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同,西方国家借助经济力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推行以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强势文化,并把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向中国输出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念,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企图改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接受西方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全球化就是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的论断并非危言耸听。可以说,这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表现。在以经济力量为支撑的文化力量的比对中,中国无疑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性问题。“言必称希腊” 的现象以新的形态、新的内容在社会上流行,西方的价值标准俨然成了衡量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生选择的标准。特别是党内腐败和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弱化,明显暴露出一部分党员、党员干部受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而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福祉,放松了党性修养,对全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渗透起到了反方向的/ 表率0 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警醒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乏力与不足。

三、对策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培训提高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

要加强理论学习,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提高服从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和洞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时代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加强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学习,熟悉信息化时代工会工作的特点与规律,主动转换角色,扩展新知识面,掌握新的业务技能,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能力要靠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去锻炼,拓展工作思路和视野,积累经验,努力提高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复杂问题、开展群众工作、维护企业稳定等本领,以真才实学担负起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崇高职责。

在中国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台从业人员中,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要让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认识到重视思想理论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发挥理论教育意义很重要的影响力作用。在媒体的具体运作中,可以通过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如通过对新闻媒体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当代的最新理论学习,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面对一些强权的不畏惧气节,面对诱惑的时候不被腐蚀,坚持崇高信仰呈现铮铮风骨,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能量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炳贵,郝良华.文化帝国主义与国家文化安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8).

[2]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6.

[3]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洪配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8.

[4]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5.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