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14-08-06 11:43:14戴丽娟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识改革

戴丽娟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革新,如重视艺术和科学学科,加强基本学术能力的训练,注重新生研讨课,提高通识课程的学习标准等,这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顺应通识教育改革的需要,基于学校特色,因地制宜,逐步构建和实施“新”通识教育。

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溯源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于1919年,相比于其他著名高校,UCLA的历史是比较短的。学校成立之初便设有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其通识教育的发展已日渐成熟。UCLA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的通识教育称之为“新”通识教育,并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其革新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想期(1993—1996);实施与评估期(1996—1998);新生聚合(cluster)项目(1998—2002);辐射期(2002至今)。

(一)构想期(1993—1996)

上世纪90年代初,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多数教师认为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同意这一观点的还有当时文理学院的教务长布雷恩·科彭哈弗(Brain Copenhavver)。在1994年春季学期,科彭哈弗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改善本科教育。会上提议成立五个教师工作组,专门为本科教育出谋划策,其中一个工作组就是负责通识教育,任务是回顾当时UCLA以及美国其他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1.第一阶段(1994—1995)

通识教育工作组的首要任务是对UCLA通识教育的历程、本质以及质量进行回顾和评判。这一阶段主要是搜集数据,了解现状,当时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讨论会,参与讨论的有UCLA的执行校长、文理学院与专业学院的系主任和教师、本科生等。通过对学校通识教育的梳理和分析,工作组在1995年提交了一份总结报告,认为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繁杂,缺少连贯性,没有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工作组建议今后的通识教育要坚持“简约、连贯、清晰”的原则。

2.第二阶段(1995—1996)

经过第一阶段对通识教育的考察,教务长布雷恩·科彭哈弗决定扩大通识教育工作组的职责范围,要求其承担UCLA通识教育改革建议的咨询和收集工作。这个阶段工作组建议:面向所有UCLA本科生规定通识教育的一般要求;通识课程分为三大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要关注学生公民意识、普遍性知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体验,比如讨论、小型研讨会等。到1996年夏,工作组就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结构达成了一致。

(二)实施与评估期(1996—1998)

1996年,科彭哈弗任命朱迪斯·史密斯(Judith Smith)教授为UCLA的本科教育处长,由她负责通识教育的改革。经过两年通识教育的研究,学校认为UCLA需要经历一次通识教育的基础性改革,以使其目标和要求更加简约、连贯、清晰。在本科教育委员会的协作下,朱迪斯·史密斯完成了一份关于通识教育改革的蓝图——《UCLA通识教育改革的提议》(General Education at UCLA: A Proposal for Change)。《提议》中提及为学生开设新生聚合课程,并对该课程进行了描述,同时呼吁通识课程要加强学生第一年基础技能的培养。《提议》的草案公布以后,学校召集相关人员对该草案进行了评估。当时西部院校联盟(WASC)的认证团队正在对UCLA的办学工作进行审查,期间对UCLA的通识教育改革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UCLA委员会发起这项通识教育改革,并对其进行监督、监管。随后,UCLA的学术委员会建立了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监察、评估与完善。此外,校教务处长还任命一位通识教育主席,在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向本科教务处长汇报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咨询委员会由21名成员组成,包括15名教师和4名学生,其他成员则是校图书馆工作者和咨询人员。

(三)新生聚合项目(1998—2002)

1.四门聚合课程(1998—2000)

自1997年“全球环境”这门课开设后,通识教育主席埃德·贝伦森(Ed Berenson)建议在1998—1999年开设更多的聚合课程。随后有12份课程申请提交,最后择优选择了三门,加上之前的“全球环境”课,总共为四门课程。每一门课程大概有120名学生参与,课程涵盖三个学季,每学季5个学分。UCLA在1998—2000两年内四门聚合课程的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四门聚合课程:1998—1999以及1999—2000

注:本文表格均来自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官网资料“A New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UCLA”,详见http://www.uei.ucla.edu/docs/ge/proposal.htm。

2.其他聚合课程的开发(2000—2002)

本科教育处长朱迪斯·史密斯计划在五年内开设至少10门聚合课程,这样才能确保更多的新生有机会参与该课程的学习。但这项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课程的开发和教学需要不同院系的教师一同合作才可以开设,因此学校按照大学理事会的建议,组建了课程教学团队,制定了研究生助理培训制度,成立了聚合课程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两名全职教师、一名全职学术管理人员(协调员)以及两名兼职研究生助教[2]。

(四)辐射期(2002至今)

2002年到2007年是UCLA通识教育取得较大发展的五年,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与朱迪斯·史密斯共同努力,实施了《UCLA通识教育改革的提议》中的建议。2002年5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师们为新一轮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投票,支持通识教育课程围绕艺术与人文、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探索三个基础领域展开,并且对三个领域做了进一步研讨。为了进一步加强UCLA通识教育的质量,本科教育处长、本科教育委员会在2002年与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一同创建了涉及三个基础领域课程的系统评估方案。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学校除了开设新生聚合课程,还不断丰富研讨课程(Fiat Lux)、单学季课程以及写作Ⅱ课程等,以充实学生的通识课程体验[3]。这些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赢得了UCLA教师与学生的广泛认可。

自2007年以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通识教育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学校定期进行通识教育三个基础领域的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估以及学术委员会的评估,以提升通识教育的实效,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2007年加州大学委员会举行“21世纪的通识教育报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受邀分享了其通识教育的实施经验。UCLA的努力证明了卓越的通识教育造就卓越的一流大学。

二、“新”通识教育课程方案

(一)通识课程设置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教育集中在文理、艺术与建筑、工程与应用科学、护理以及戏剧电影五个学院,学校将多样化的本科学习内容分成三个知识大类:一类是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的北校区课程,由UCLA的文理学院、艺术和建筑学院、戏剧电影学院等开设;第二类是自然科学、工程为主的南校区课程,由工程和应用学院等开设;第三类是桥类课程,旨在贯穿南北校区的课程,建立两个校区课程的联系[4]。

UCLA的通识课程主要围绕三个基础领域展开,即艺术与人文领域、社会与文化领域以及科学探索领域[5]。基于这三个基础领域,UCLA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了通识教育研讨课(Fiat Lux)、聚合课程,以及单学季课程,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视野方面独具创新。

1.研讨课。UCLA在2001年启动研讨课(Fiat Lux),借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的话FIAT LUX(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来命名为新生开设的一系列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是UCLA本科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短期研讨班式的课程每个班的人数不得超过20人,学生在教师、行政人员甚至是教务处长的指导下就一系列话题展开学术讨论。自2001年以来,有超过20 000位UCLA的本科生加入该类研讨课,这些研讨课由来自文理学院以及其他专业学院不同领域的350多位教师开设。学生在课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边叙、边议、边分享,这是一种探索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作为本科教育的创新课程,UCLA每年开设200多门研讨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多而广,旨在深化学生早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对话和探讨,加强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向学生展示学术新领域。研讨班的特点包括不布置作业,不考试,成绩不分等级,只有通过与不通过之分,使学生凭自己的兴趣选择研讨班,并自由地参与课堂讨论[6]。

2.聚合课程。《UCLA通识教育改革的提议》中明确规定UCLA为新生提供一年的跨学科课程,随后在1998年,学校开始启动聚合课程。该课程每五年为一个阶段,并在最后一年末由学术委员会对这一阶段的聚合课程进行评估。每一年课程的开设分为三个季度(秋、冬、春)进行,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生助理任教,学生必须在前两个季度到大课堂学习,然后在春季度参加由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开设的研讨课程。聚合课程人员结构以及该课程结构分别如表2、表3所示。学习聚合课程的学生还必须在学年末完成英语写作3(写作Ⅰ课程)的学习任务,拿到写作Ⅱ课程(相应课程的写作)的学分以后才有资格结业,顺利通过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能够获得15个学分(每季度5个学分)[7]。

表2 聚合课程人员结构表

表3 聚合课程的课程结构

UCLA的通识教育聚合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习惯与视野。课程有四个教育目标,分别是:(1)多学科教与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让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2)基础学术技能。培养学生读写、推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创造性表达等能力;(3)深度研讨。为学生提供学术和知识的共同体验;(4)形成学习共同体。新生、教师、助教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有归属感,满足学生的兴趣,兼顾教师的成长[8]。

3.单学季课程。尽管UCLA的聚合课程为通识教育奠定了基础,但仍有一部分通识课程是以单学季课程的形式开设。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采用学季制,每一学年分为秋季、冬季和春季,夏季为选修。每一学季有十周课程,另加一周季末考试,夏季的期间会有变动,保持在六周到十周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置了一系列单学季课程,聚焦于写作、定量推理以及外语。还有一些特定学科的独立课程,主要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些课程一般是5个学分。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单学季课程(不包括外语水平2和3)必须满足通识教育的准则,即常识的习得、整合学习的体验、合格公民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获得和多元文化的探索等。单学季课程均衡分布在四个学院,使学生接触到知识的新领域,涉及概念、理论、方法等。课程开设的数量适中,一方面确保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4]。

(二)通识课程学习要求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实现了跨学科与独立学科的交叉,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广泛而均衡的方法论、思维方式、学科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为了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要求,学校在《UCLA通识教育改革的提议》中,要求学生选修不超过14门通识课程,这其中包括英语写作、定量推理等在内的单学季课程。14门通识课程中有3门课程属于聚合课程,8门课程是单学季课程(秋、冬、春三季度),其余3门课程是外国语。按照要求,除了外国语仍然是4个学分外,其他每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5个学分[4]。UCLA通识课程分配如表4所示:

表4 洛杉矶分校通识课程(最高要求)

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学分,UCLA规定:本科生毕业要求一般至少为180个学分,其中多数学院通识课程至少为4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6%。

三、“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启示

归结起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新”通识教育改革在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改革体现校本特色,推进课程创新;课程理念把握通识教育核心价值,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课程设计符合通识教育“固本、健基”的本质追求。这为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如下启示和借鉴:

(一)加强通识教育研究,探索改革新路径,提供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个研究型大学并没有显著的通识教育风格和特色,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多数只局限于考察和借鉴国外较成功的案例,很少有学校专门成立与通识教育研究和改革相关的机构和组织,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价值和自身需要,制定出既符合通识教育本质内涵,又集本土化与学校特色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改革方案。通识教育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UCLA的改革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四个阶段循序渐进,集学校之合力,上至校长,下到学生,多方位人员的参与,经过广大师生的民主讨论和实践论证,最终保证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对我国大学而言,推出任何一个通识课程方案,都不能脱离校本研究,应在此基础上再做出谨慎判断与理性决策。

(二)重塑通识教育核心价值,适应激烈的时代变革

在这个需求不断变化的社会里,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使学生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这种准备远非是指实用的知识或技能,而是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与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相吻合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通识教育的宗旨明确传达给每一位本科生,不仅要塑造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也要让他们了解一所大学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达到事业的成功,又要求他们在多元文化的民主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可以说UCLA的通识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要培养的是多方面发展的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公民,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应对激烈的时代变革和竞争。而对于我国的大学,同样面临社会的变革性调整,教育的目的以及通识教育的价值等方面需要大学重新思考和定位。

(三)科学设置通识课程类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有特色的课程领域

当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很大,而且在形式上往往是盲目模仿和照搬美国课程模式,缺乏本土和学校特色。纵览UCLA的通识课程体系,其特点在于利用南北校区的分布因地制宜,开创性地设置了南、北校区及桥类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与通识课程融为一体。而UCLA的聚合课程则融合不同学科领域、专业的知识,采用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些独具匠心的课程类型值得我国大学借鉴和思考,大学不应当盲目跟风,一切向“哈佛”看,只重外在形式,不重内在实质,不关注大学本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孔令帅.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革新[J]. 复旦教育论坛,2006 (4):34-37.

[2] Creating New Communities of Learning at UCLA: An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Progress [EB/OL]. [2014-01-03]. http://www.ugeducation.ucla.edu/uei/docs/ge/newcommunities.pdf.

[3] Ten Years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at UCLA [EB/OL]. [2014-01-08]. http://www.wasc.ucla.edu/CPR_Essay4.pdf.

[4] A New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UCLA [EB/OL]. [2014-01-09]. http://www.uei.ucla.edu/docs/ge/proposal.htm.

[5] GE Governance Committee [EB/OL]. [2014-01-10]. http://www.ugeducation.ucla.edu/uei/gegcsubmission.htm.

[6] UCLA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itiatives. FIAT LUX FRESHMAN SEMINAR PROGRAM [EB/OL]. [2014-01-11]. http://www.uei.ucla.edu/fiatlux.htm.

[7] 2011-2012 UCLA Academic Senate Review of General Education Freshman Cluster [EB/OL]. [2014-01-13]. http://221.178.162.230/data4/d0/c2/99/01/2f/b2/79/cf/33/52/89/90/56/99/2e/0a/Final%20Report_GE%20Cluster.pdf.

[8] Self-Review 2003-2011 Freshman Cluster Program [EB/OL]. [2014-01-15]. http://www.uei.ucla.edu/docs/Cluster_Report_FINAL_with_Covers_Sep111.pdf.

猜你喜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识改革
美国一流公立大学筹资的表现、策略与启示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经费管理
高教探索(2017年9期)2017-10-17 04:06:01
改革备忘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改革创新(二)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心得
乐府新声(2016年1期)2016-04-03 1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