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军
摘 要:教学问题的生成和解决,乃至提问创新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型创新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能忽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1 课堂现状与思考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设问更是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经过多年的听课和课堂教学观察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发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以下是笔者在听课中碰到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表格的制作》的教学中,设置了如下的提问。师:天冷了,老师家里想买一台热水器,但不知该买什么品牌好。老师在课前查了很多文本资料,请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帮老师分析哪一种热水器好。生(粗略浏览了资料后):太阳能热水器好。师:能不能说说理由?生:节能、环保。师:通过这些文本资料,我们能快速看出它们的区别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师:比较事物间的区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师: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制作一份能直观呈现出三种热水器区别的表格。
案例二:一节Excel表格教学中关于公式和函数的课。在这堂课中我留意到,该教师在上课时对一个教学任务提了7个问题:①任务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②我们要用什么函数计算?③怎样选择函数?④得出的结果是多少?⑤为什么要用函数计算?⑥函数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⑦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共同点,那就是都利用了问题来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使用问题进行教学时存在诸多的不足,缺乏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
(1)提问过多,问题与实践生活缺乏联系,脱离实际。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生活,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动力。
(2)设计的问题之间缺乏相关性,两个或多个问题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让学生的思考缺乏延续性。
(3)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从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讲,没有递进性,问题之间的难度和广度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如何更好地利用问题教学模式,让学生能自然地融入其中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教师探讨的话题。
2 基于问题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基于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往往以在课堂中生成问题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生成问题、用好问题,并及时地运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将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纵观形形色色的基于问题教学模式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利用问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做到高质轻负,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2.1 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认知的冲突,创设问题教学
学生对于直观性的东西有着深刻的印象,凭自己的直觉完成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出错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Excel格式教学中调整列宽,在给出的一张表格的日期这一列中输入相应的日期,很多学生输入完成时发现变成了“######”,此时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疑问,第一感觉是自己输错了,尝试再次输入,可结果还是一样。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提出问题:单元格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把日期完整显示呢?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将学生引导到列宽的设置上去。由此,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网络中漂亮的表格或报表,如何让自己的表格也一样的漂亮呢?学生仿照着利用各种格式设置方式,对自己的表格进行设置。
2.2 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创设问题教学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容易就题论题,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可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一下模式,教师出示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本知识点或者本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和题型,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一道关于ASCII码字母的题目:在ASCII表中,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之间相差32,即大写字母等于小写字母的ASCII码减去32。如果A的ASCII码为65,那么b的ASCII码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求解时,教师可以提出2个问题加以引导:知道大写的A,那么根据题意可知,哪个字母的ASCII码?ASCII码表中字母的排列是否连续的?
利用原型题,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去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已有的问题基础上让学生对于本题或者本知识点产生联想,生成新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相应的题目充实对于本知识的认识。
3 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思
3.1 要“授之以渔,抛砖引玉”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问题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合理的诱导下,学生对问题深一步地思考,从而在自我的学习中提出精彩的问题。
(1)散性问题。相同的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改变原题中的条件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例如,在讲授图像数字化内容时,图像大小跟像素、颜色有关。为什么家里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像素颜色都一样的情况下,图像有大小呢?为什么网上下载的图片大小同用像素高*像素宽*颜色(位)不合适呢?改变图像的格式,大小为什么会变呢?放大、缩小、旋转图像,大小会变吗?改变显示器的分辨率,图像大小会变吗?
②联想性问题。结合知识体系,对学过的内容及时总结、归纳,使多个章节知识点形成网状框架,以便发现问题,揭示规律,这种联想方式由点到面,使学生能全盘把握知识脉络,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Access数据库表结构时,可以联想到Excel的表结构,两者对数据的编辑、查询的差异,两者的运用领域差异等。
3.2 启发性,问题的创设难在一个“启”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对话与指导要有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启发性是指教师设问时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有想要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就是说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就该为学生解决问题埋下伏笔,设问是为解问。教师的设问还要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促使他们求新求异,多角度认识问题,探索不同的解题途径。
例如,在解析算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假设在青青草原的一条路上灰太狼在抓喜羊羊,灰太狼和喜羊羊相距20米,狼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而羊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问题:喜羊羊要距离羊村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千米才是安全的?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追赶的问题,列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公式,然后设计好程序的算法,最后让学生在Visual Basic 中设计好程序,运行测试,得出本题的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解析算法的原理以及如何解析算法的步骤,学生能从整个过程中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流程,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问题分解为2个,逐层深入,让学生的思考经历了从简单到深度的过程,启发他们利用解析算法解决问题的思维。
4 结语
总之,教学问题的生成和解决,乃至提问创新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型创新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能忽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事实上,教师善问却不善研究问题的现象很普遍。笔者以为,在教学问题方面,一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问,通过学习和积累,及时抓住课堂机遇生成并引导学生解决新的问题。二是教师要勤于反思,善于总结,要常对自己的思想、知识及实践进行有目的地、批判性地研究,这将会有助于提升自身教育实践认识,获得进一步的专业成长。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