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芳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中对于小学教育十分关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生活”课程虽然不属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占分比重较高课程,但对于小学教育却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立的初级阶段,小学校园中设立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帮助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设立初期已经确定了课程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新课改下对“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最新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更好的利用此门学科对小学教育进行完善,解决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的现有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小学课程中设立的“品德与生活”,教师通常是以讲授的方法进行传播教育,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目标,讲授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角色,对于这种考试不占分数的枯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2.教学与实际生活关联性较差
“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小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并未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学中来,没有建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在联系,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基础表面。
3.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时,教师只将课程表面进行教授,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并没有形成建立的平台。此课程没有发挥出应有教育作用,学习到的知识只局限于教师讲授知识层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性。
二、改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的基本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下的学习目标,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重点,小学中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小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此课程为学生带来的教育成果,同时注重课外实践,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听讲,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演示、练习、模拟实践等方式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学,更进一步拉近了与生活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课后,需要对下节课进行课程安排,比如《我爱我家》一课中,教师可以在上节课结束时告知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家人一天的生活,在下节课中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讲述家人故事,并畅谈自己的敢想,或以情境模式进行表演,增加课堂的丰富性。
3.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与小学生的生活、成长具有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内容强化教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创作和实践机会,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中扩展知识内容,比如,让学生讲述自家过年的习俗,可以扩展到“年”的由来,贴春联、放炮竹的由来等,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学生的生活知识面得到有效展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打好基础。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小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更清楚的得到实践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增加印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让学生立体的感受生活的多元化,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常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论
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生活”课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新课改对小学教育的要求,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忽视学生对此课程的需求、教学方法单一、与实际联系性不强等问题都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改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等,将教学质量提高,为小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素丽.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构与实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陈雪玲.运用优秀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理念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3]马艳梅.基于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的RPG教育游戏设计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3
[4]陶琳娜.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5]李文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快乐阅读,2013,06(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