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兴国
摘要: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为核心,旨在使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过程中学到有关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背离课程主旨,应试教育的阴影存在明显,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中,处在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进行课程优化、实现课程目标,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式,显得得非常迫切。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分析;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50-01
1.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专业化程度太低。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基本上是两位老师教一个班,甚至个别学校一位老师教一个班,即所谓的"包班制",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基本上没有专职教师,大都是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兼任,这种安排方式不仅造成品德与社会的兼课教师队伍很不稳定,而且兼课教师的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一学科上,兼课教师不会把这一学科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既不钻研教材,也不研究教法,更谈不上教学改革了。
1.2 教学观念陈旧、方法滞后且背离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由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较少,大部分教师对于这一学科的新课程标准研究较少,认识不够。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主要以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像羔羊、鸭子一样,在失去自主性、毫无兴趣的状态下去学习那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教师认为道理说透了,知识让学生知道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在一次教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图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故事课,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 、活动性。教学中没有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做到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政治课,满堂空洞的政治说教,背离新课标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主要源泉"的基本要求。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手段匮乏。由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研活动开展较少,加上教师自身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备课上不能下足功夫,教学中,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许多新鲜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采用,教学手段单一,仍然是依照书本用粉笔在黑板上说教,多媒体技术很少采用,再加上任课教师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对课程目标学习较少、认识不够到位,且缺乏对教材系统进行整体把握,因此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目标不明确的情况。笔者记得听过一节品社课,课堂上老师总害怕学生听不明白,哪一方面都讲,结果造成重点内容没讲好,不该讲得地方倒是讲了一大串。
1.4 课程评价机制不科学,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很明显。教师评价教学效果,只看学生的答题试卷, 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即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往往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只抓所谓的"考点 " ,强迫学生对考试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其结果是造成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毫无意义可言,严重违背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主旨和基本理念。
2.改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稳定品德与社会(生活)科任教师的队伍,即使是兼职教师,任教学科也要相对稳定,不能今天兼任品德与社会,明天又去兼任科学。
2.2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促进任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学素养的提高。有关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品德与社会的科任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参加相关的交流活动,使一线教师做到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3 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新的教学观念武装自己。课程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要真正树立和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师观,从思想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路人,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舞者"。其次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智能和特长等各个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学生的这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发展的前提,我们应把这种差异看做一种财富而加以珍惜和开发,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学生,进行"灌输",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自主地探索、体验活动中去学到知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4 建立健全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评价过多地注重量化结果,忽略过程性评价,其结果造成被评价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得不到升华、方法与技能难以提高,从而不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要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制定出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科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要随着加快,所以评价体系的改革能有效 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存才诸多的的问题和不足,广大一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大胆改革和创新,不断给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才能开辟一条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的新道路。
读与写·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