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爱清
摘 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文教学应该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表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生感情表达的需求,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广泛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个性张扬,创意无限,在写作过程中,充分享受因实现自身价值、宣泄情感而带来的写作快乐。
关键词:作文教学;经验和需求;个性与创造;快乐与享受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写作课上,学生往往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近几年中、高考的语文试卷分析也指出,考生写作水平不高,作文普遍存在选材广而泛,内容空洞、虚假,不符合生活实际等现象,在作文中看不到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感情。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及深刻的思想。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老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及深刻的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写作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
我认为应该达到三点要求:(1)运用学生的经验;(2)激励学生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3)能享受写作文的快乐。
一、作文应该是一种经验与阅历的表达
命题考试以及大部分文章的实用性是作文教学里最为重要的动机,因为它来自学生自身对作文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老师往往从应试角度出发,按照考试模式,进行作文写作训练,通常模式:老师命题—学生构思、写作—老师批阅、评点。一般安排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堂上作文训练,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进行归纳、分析、思考,为了对付学业,应付老师,学生也只能应付了事。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写作,导致作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生编硬造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讨厌作文,有的甚至认为作文就是“做”出来的,虚假的情感、胡编的故事、千篇一律的主题,在作文中比比皆是,读之让人生厌。
如,在教学《信客》一文后,我布置写一篇有关“诚信”的作文,其中(2)班有八个学生写了基本相同的故事:某个星期六,和好友相约逛街(或去书店、看电影等),这天,天气突变,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好友失约,大家从此心生隔阂(个别断交),原因是失信。讲评时我问大家:“这样的天气,如果是你,你去赴约吗?”课堂一片笑声,“傻瓜才会去,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改天去也行。”“如果是你的好友呢?”“我会叫好友别来,安全第一。落汤鸡也不能逛街啊。”“为什么作文里这样写?”“这是作文啊,作文不就这样吗?”
这样的写作,无法达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目的。
作文应该是一种个体行为与创作。“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想心
事”,叶圣陶先生的论断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个活生生的世界,教育学生树立作文是自己生活的一次反映,是自己情感的一次宣泄,是自己经验的一次总结,我手应写我心的观点。在写作课上,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尽量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尤其是学生需要、渴望表达的东西,让写作成为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途径,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写作欲,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作文才有生命力。
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布置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观察湛江的水,要求提交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文字,并且要求学生把拍摄或收集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东西记下来。两个星期后,我组织了“湛江的水”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各个小组的学生展示了拍摄或收集的水的图片,有九中校门外的古井、寸金桥公园月影湖、南桥河、北桥河、赤坎水库、金沙湾、湖光岩……图片丰富,故事精彩,学生兴致盎然。课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最想让大家分享的故事或感想写出来,字数、文体均不限。结果,无论是上交作文的篇数,还是作文的质量,甚至是字数,都远比平时好得多,尤其是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让老师惊讶,原来这些蹦蹦跳跳、爱吵爱闹的学生,其实也在观察,在体验,在思考,在感悟。
没有一个有效的过程,很难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运用学生自身的经验是作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作文应该是一种有创意的自由表达
作文是一种精神体现,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作文是个性的、创造性的劳动,老师应该尊重这种个性与创造;作文是一种自由的表达,老师更应该尊重这种自由。唯其如此,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人文价值,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将学生的作文与学生的日记或周记相比,我们会轻易地发现其语言的差异,作文中的语言生硬死板很多,内容乏味很多,构思僵硬很多。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作文应试的目的太强、要满足的要求较多、时间限制很明确等原因造成的。而作文应该是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内在情感感受的表达,它应该强调的是学生自身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它应该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识和感悟,它应该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舞姿”难以美妙。看看在网络上抛开束缚的学生,“拍砖”“灌水”,各个兴趣盎然,忙得不亦乐乎,而网络语言也表现出鲜活灵动、充满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就连极具个性的QQ名,不少带着学生鲜明的情感、认知的印记。
在作文教学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作文接龙,即只给出一个开头,其余任由学生发挥。这样每月一次的作文,语言、构思、选材等,都比平时其他形式要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这可能是因为自由度大,束缚少,更能发挥创意的原因吧。二是写生活小片段,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以及听到的新闻事件用小片段的方式写下来,200~300字,以此来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写作文的时候,学生能很快组织好写作材料,而且作文不会空洞、虚假、题材新颖,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有根据,作文真实感人。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激励学生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和个性、自由和创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培养自我作文意识,由此培养写作素养,实现人文价值。
三、作文应该是学生思想精神实质体现的快乐过程
作文是一种人文精神,写作文应该是快乐的,快乐是作文的基础。写作文的快乐,不是因为书写快乐而快乐,而是因为在作文中大胆地表现自我,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以宣泄而快乐。写作文的快乐,是因为抛开缚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而快乐。
绝大多数学生都写过关于母爱、父爱的作文,有的可能写过不止一次,但是我们总能找到类似这样大同小异的故事:(1)某天深夜,自己突然发高烧,窗外风雨如注,父亲(母亲)冒着雨,背着自己去医院……(2)某天,气温突降,自己半夜梦中醒来,发现母亲正在为自己织毛衣……学生写得很轻松但不快乐。
在学习《背影》《台阶》后,我布置写一篇有关“父爱”的作文,却有了不同的感受。有个男孩子写了一篇《我想去远方》的文章,他说:“父爱是许多人渴望得到的,是许多人赞美的。我也如此。我很幸运,拥有如山的父爱;我很痛苦,拥有如山的父爱。”文中,他叙述父亲为了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家庭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在市区租了房子,想方设法找关系把他从乡镇学校转到现在的学校来读书,并让母亲在城里陪着他,而父亲在乡下独自一个人生活……面对父爱,不知如何报答:过去能用优异的成绩让父亲开心,可如今却难以再像小学那样轻松取得耀眼成绩……他的心很累,却无法倾诉,他很想逃,很想去远方。
讲评时,我请他朗读此文,听这样的文章,感动的不止我一个。我请他给大家说说写作感想,他说看了《背影》《台阶》的结尾,想到为自己操劳的父亲,想到为能给自己更好的学习环境而独自一人生活的父亲,想到自己不大理想的成绩,他觉得心里特别难受,压在心里的话一下子就倒了出来。
写作文使他的情感得以宣泄,这带给他轻松和快乐。我想,只有这样能体现学生思想精神实质、满足学生内心需要的写作,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才能使学生写出真正情文并茂的好作文。
作文教学应该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作文中再现自己的生活,同时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广泛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个性张扬,创意无限。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因实现自身价值、宣泄情感而带来的写作快乐,认识到作文不仅仅是考试需要,而是人生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际的需要、工作的需要。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做到的。
编辑 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