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转换及技巧

2014-07-25 06:37王玉英单秋晴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品

王玉英 单秋晴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会话是话语的基本形式之一,话轮是日常会话中的基本结构单位。人们通过言语交际来获取信息、交流情感,但言语交流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需要我们对话轮转换的规律及技巧进行研究。本文以赵本山小品为例,从话轮转换的定义、形式、过程等方面对小品话轮转换中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人们日后的话语交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话轮;话轮转换;小品;转换过程;转换规律

一、话轮的理解

话轮转换是一种会话模式,它是由Sacks、Schegeloff和Jeffeson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提出的,但并没有对话轮下定义。Edmondson 认为话轮“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人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人时所说的话。”[1]刘虹在《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中给出的概念则是“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2]从这两个概念中可以看出,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构成话轮,且不能只是一方的发话,另一方也有发话的机会,话轮的结束则以两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信号。会话的持续进行,是由说话人和听话人不断进行角色的变换,若用A、B来表示的话,其基本模式是A-B-A-B-A-B。

二、话轮转换显现出小品的语言技巧

会话是交际者轮流发话的过程,随着发话者和听话者角色的不断变换完善会话内容。比较常见的话轮转换形式主要有相邻话对、预示序列、插入序列、旁支序列。

(一)相邻话对展现出语言的逻辑性技巧

相邻话对是会话中常见的言语结构形式,它是由两个说话人组成,第一个说话人所说的话段叫引发语,第二个人所说的话段是对第一句话的回应,叫应答语。会话中常见的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祝贺—感谢;告别—告别等。如:

田娃:爹啊,咋的了?

刘小光:那什么,你大爷让过去一趟呢。

——《中奖了》

这个例子中的提问—回答应对形式是相邻话对中的典型形式。一般来说,在两组语句中第一语句与第二语句构成相互应对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第二语句都可能与第一语句构成应对关系,只有当这两组语句相互关联时才可以称得上是应对。

(二)预示序列展现出说话者的发话技巧

预示序列可以理解为说话人的“投石问路”,是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为了试探对方而说出的一类话,可分为请求预示序列、邀请预示序列、宣告预示序列等。预示序列在日常会话中比较常见,因为说话人试探性说出的一段话,可以避免被听话者直接拒绝后的尴尬,下面就小品中的相关例子来分析其用法。

在请求预示序列中,说话人想通过它来获得听话人“合意的”反应。如:

赵本山:澳洲鲍鱼四只。

小沈阳:对不起没有。

——《不差钱》

在这个例子中,因两人的事前商量故意使说话人没有得到“合意的”反应,也促使小品的剧情顺着赵的希望发展。

邀请预示序列一般发生在说话者有意探听听话者有无时间或精力与自己一起做某事,听话者的回答则必须与说话者所发出的邀请尽可能地相协调,这样对话才能顺利进行。如:

赵本山:别看了,没用

毕福剑:怎么没用?

赵:就是行,他也去不了北京。

毕:去得了,去得了,只要行,星光大道就需要演员,需要参赛选手。

赵:不是,老穷了,去前,路费都是问题。

毕:哦,经济上比较拮据。

赵:因为现在还在饥荒呢,这刚拉的。

毕:我随身带了一万块钱,好不好,我先给垫上。

赵:快回来了(笑着说)。

——《就差钱》

这一例子是赵为了要回自己的一万块钱,一步一步地将毕引向赵希望的对话中,最终目的达到。在这个对话中,赵充分运用话轮转换技巧,使毕的回答逐渐与自己的说话内容相协调,并将赵怕那一万块钱要不回来的“提心吊胆”表现的淋漓尽致。

宣告预示序列如:

海燕:老伴啊,我报告你个好消息,有喜了!

赵本山:什么?

海燕:有喜了!

赵本山:别闹了,你都五十了还有什么喜。

海燕:不是我有喜了,是你有喜了。死老头子,你中奖了。

——《中奖了》

宣告预示序列是说话人将听话人未知的信息告诉听话人,并且对信息的内容有所评价,上述这个例子是海燕将中奖这个好消息告诉她老伴所引发的一段对话。

(三)插入序列展现出听话者的应答技巧

在会话中,话语并不总是线型发展的,它会因不同的需要在会话中插入一些其他应答话语,形成一个新的话轮,但其头尾部分仍保持着意义上的连贯性和结构上的一致性。插入序列常出现在毗邻应对的前面、中间和后面,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产生歧义,或有意搪塞、拖延。如:

海燕:老四啊,在外边挺顺利的?

刘小光:儿子咱顺利不?

田娃:我,我也不知道啊。

赵本山:顺利不顺利,咋不顺利啊?

刘小光、田娃:顺利!

——《中奖了》

(四)旁支序列展现出语言的关联性技巧

旁支序列是会话时听话者对当前说话者所说的话产生疑问,打断并插入与话题无关或关联性很低的内容,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疑问、澄清、结束。如:

宋丹丹:你就拉倒吧,你就搁家整个网,上网呗。

赵本山:我多年不打鱼了,还哪有网呀?那么多年了。

宋:我说的是电脑,上网。

赵:电网呀?

宋:嗯。

赵:电脑的上网?

宋:电脑网。

赵:啥网呀?

宋:因特儿网呀。

——《钟点工》

三、话轮转换的规律及技巧

对于话轮转换,Sacks等人将可以变换说话人的位置称为“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3],是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并指出了话轮转换的具体规则:

1.当前发话者选择下一发话者。

2.当前发话者未选择下一发话者,而是由其他会话参与者自我选择。

3.当前发话者未选择下一发话者,而其他会话参与者也没有自我选择,当前发话者则可以继续说话或选择等待(但时间短暂)。如:

赵本山:你住哪?

毕福剑:我住大连老鳖湾。

赵:哎呀妈呀,有亲戚。

毕:和您?

赵:孩子她姥爷在在老鳖湾,也姓毕。

毕:你姥爷叫什么名字。

丫蛋:毕门庭。

——《不差钱》

在会话交际中,这三个规则在转换关联位置上交换使用,直到新的话轮产生为止。

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交际双方能够很好地掌握话轮转换的技巧,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话轮转换技巧有话轮夺取、话轮把持、话轮结束。话轮夺取,可以在当前发话人说话时进行插话或接话,从而争取到说话机会;话轮把持是说话者发话时为使自己表达更清楚,避免别人插话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自己的话轮继续进行;话轮结束是发话人认为自己的发话即将结束或准备放弃发话,它可以是发话人自行选择下一发话者,听话者也可以自我选择,使话轮继续进行下去。

四、话轮转换显现出小品的幽默效果分析

在喜剧小品中,可以发现其话轮长短不如日常生活中的话轮长,多是短话轮,其对话轮的控制使观众更加好奇剧情发展。而喜剧小品正是在这些短话轮中将情节发展不断推向高潮,幽默效果正是在这种“短小精悍”的对话中产生,如:

赵本山:抽烟吗?

宋丹丹:不会。

赵:喝水呢?

宋:自备。

赵:吃水果?

宋:反胃。

——《钟点工》

在每次对话中,发话人都将话轮控制在一定长度内,正如上述例子中宋的回答:不会、自备、反胃,不仅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同时产生了喜剧效果,推动了剧情发展。再如:

赵:今天我见到你我…怎么说啊。

宋:怎么的?

赵:(握手)感谢啊。

宋:谢啥呀?

赵:半年了我没有这么高兴过,半年了,没说过这些话。

宋:真地呀?

赵:谢谢,啥也不说了,非常感谢你。

宋:大哥,你你你抽烟吗?

赵:我不喝水。

宋:喝水吗?

赵:我不抽烟。

——《钟点工》

这里副语言特征的使用表现出了赵对宋的感激之情,但两人随后意识到不妥,使气氛变得尴尬,以至于后来的答非所问更是向观众很好地展现了两人的心理活动,观众都因两人的尴尬举动而发笑。本来一正常对话却因副语言特征使剧情“峰回路转”,再次落入喜剧“套路”中,从而制造了幽默效果。

生活中的会话方式千姿百态,但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可循,在了解了其中的规律、技巧之后,发话者和听话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话语沉默而造成的尴尬气氛,也使每个会话参与者都能获得发话机会。在小品中,话轮转换技巧的运用更是促进了剧情的发展,也使观众对于剧中人物的性格有了深层次了解。

注释:

[1] Edmondson.Spoken Discourse: A model for Analysis [M].Longman, 1981.

[2] 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3] Sacks,Schegloff&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3] 何慧英,话轮转换及其语用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4] 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4).

[5] 刘森林,话语更迭的语用策略[J].外语教学,2007(4).

[6] 何慧英,杨芳.会话语篇中话轮转换模式的多样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命题小品——旗鼓相望
《临宋人小品》
写意花鸟小品
命题小品——天造地设
解题小品——水落石出
(小品)《加班饭》
解题小品——暮鼓晨钟
命题小品——得陇望蜀
(小品)《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