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谈中国纪录片的未来

2014-07-25 21:44——数字化时代下的突围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

——数字化时代下的突围

刘国冬解放军电视中心

摘 要:纪录片记录着我们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周遭世界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现实生存状态,记录每个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世界。可以说,记录片是影视艺术中最易于和国际交流沟通的品种。它终是人们自身的影像映像,本着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忠实再现,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关键词:纪录片;国际交流

一、望历史——艰难曲折的前进

1958年,电视在新中国的出现是中国纪录片的新阶段,即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诞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其发展可分为政治化纪录片(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1993-1998)和社会化纪录片(1999-2008)四個时期。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初期,纪录片作为政治的号角,宣传意图很明显,它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片,由于过于强调政治意识形态,解说词沿袭训导式的语调,风格样式单一。

《定军山》,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虽然当时的拍摄只是把摄影机对着全景连续不断的拍摄,而且拍摄中还出现焦点不实、演员出画等情况,但这无疑仍是中国影像史最重要的开端。《定军山》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电影的诞生,但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无疑是一部纪录电影,可算是中国纪录片的开端,至今也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纪录片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战火和硝烟是这一阶段纪录片的主题。

以《话说长江》为例,影片一改传统纪录片的说教风格,姿态更为平视。以“话说”的方式讲述长江两岸的文化,形式上得到了突破,也契合了当时文化氛围和时代心理的诉求。其后的《话说运河》文化意识也自觉而深入,不同河段的解说词由各地作家分别撰写,还采用了主持人相互交流的方式来串场。《望长城》在中国纪录片史上也有着相当特殊的位置,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80年代末,一批电视纪录片《沙与海》、《藏北人家》、《龙脊》、《神鹿呀,神鹿》、《阴阳》等创作被命名为 “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它们除了空洞的词汇和话语,也避免了宏大的主题,相反,更侧重于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差不多同一时间,独立制片的创作模式出现,使中国纪录片走上了边缘化的道路。

纪录片的创作观念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背景、等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如2003年由王兵编导的《铁西区》 片中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真实景象。本片荣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马赛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大奖,等等。通过这些获奖影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纪录片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二、看发展——新技术,新潮流的冲击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纪录片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创作内容变得更加的广泛,从太空到海底,从无人区到火山丛林,从北极海洋到南极大陆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作品。这都是借着高科技的支持才得以实现的。其次,参与人员的整体水平素质相较于从前大大提高。创作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仅局限于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将从最权威的角度进行解读。并且有能力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作品的顺利完成。

众所周知,纪录片是对真实的记录,是否真实已经成为纪录片争论的焦点。上文也提及到,在初期的纪录片中,一直采用真实的同期声,长镜头等一些原生态的手法进行创作。但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真实,它的意义却越来越远。事实上,真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真实首先是一种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的假设。其次,在我们日常经验中所使用的真实概念,是依附于一种所谓的真实,都是某种方法的产物,方法决定结果,就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个体经验决定着他们对真实的判断。”[1]任何美化手段都应该建立在真实性为先的基础前提上,数字技术固然是好的,可是频繁使用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却削弱本身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唯美的画面稍纵即逝,不给人们思考的时间。我们不是把纪录片拍成电视剧。

而另一方面,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类对于审美的提高,信息碎片化,感性化要求我们发展技术能力。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能因此而放弃新技术的使用,电视本身就是强化影像和推进视觉的功能。[2]我们的感官享受和艺术的审美是一体,这都可以由数字技术得以实现。

在纪录片中,是否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动画的情景再现,是否使用演员进行角色扮演,是否使用3D技术来表现不是我们创作纪录片最核心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技术与艺术结合。了解市场导向,深刻了解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画面质量精美,内容深厚,赋含文化底蕴的纪录片获得成功。

三、展未来——从昨天到今天

目前我国纪录片在新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方面还是略显不足。大部分纪录片都沦为无收视率、无多大收益的“双无”产品。首先,我国纪录片的题材滥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多,缺乏多样化。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创作手法单一、模式化,常常是“旧瓶装新酒”。另外,行业对于新技术的运用的评价标准混乱、资金缺乏、利用技术创作影响的市场狭小等客观环境对纪录片的负面影响也都不容忽视。

对于中国纪录片的未来,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事物的冲击,纪录片必须时刻的认识自我和审视现状,思考未来。抓住数字时代给我们的机遇,迎接挑战,采取适当的战略对策,打一场胜仗。

注释:

[1]吕新雨:《记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7

[2]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 学林出版社 2005.3 P27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咱也过回『创作』瘾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如诗如画》创作谈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