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产电影葛优“贺岁帝”文化现象

2014-07-25 21:44:57张子荣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葛优

摘 要:葛优在中国电影尤其是贺岁电影中的地位几乎是无人超越的,从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打响中国贺岁市场以来,葛优始终出现在大众面前,成为当之无愧的“贺岁帝”。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葛优艺术表演特点、其创作团队对影视作品的深层挖掘以及对中产阶层的靠拢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葛优;“贺岁帝”;原因

一、葛优表演特点

最开始,葛优主要以塑造小人物为主。新时期以来的文化环境相对自由开放,对个体人的表现也更加关注。观众开始喜欢那些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视作品,影片里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也多被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小人物所取代。葛优长相本身并没有太多偶像特质,没有太多外在仪表的限制,加之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表演方式让其对普通小人物的塑造更加活灵活现。张艺谋在拍摄《活着》的时候提到“葛优在把握小人物的心态、普通人的心态,那种老老实实生活、本本分分过日子,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这样一种最普通的中国人的那种美好的心愿、生活态度,这种人物葛优把握得非常好。”通过演绎福贵一生的悲惨遭遇:“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重要的是“它没有斷”来表明“生活就是活着本身”的道理。也正是因为葛优,电影《活着》比文学作品本身增加了些许幽默色彩,尽管是黑色的,但恰能表达小人物福贵在艰辛之下仍然对“活着”本身的渴望以及乐观态度。

此外,语言是电影艺术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葛优所出演的电影,在语言方面,大多是以调侃式的京味儿语言为主的。《大腕》的语言风格最能体现葛优的语言特色,如经典的那段:“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在葛优电影中还有很多,葛优的话语腔调加之他说京味儿语言的一本正经的表情已经成为他的招牌,只要有葛优出现,无论他开口与否,观众看见他就先乐了。

葛优这种平实普通“接地气”的形象和幽默的表演方式,符合了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因此给葛优带来了演艺事业的成功开始,成为他今天仍然备受欢迎的要素之一。时至今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焦灼感和忧虑度都大增,进而对于这种轻喜剧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岁末年初的贺岁档,喜剧片无疑倍受欢迎。

二、幽默背后的现实观照

随着中国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观众不仅仅需要无厘头的纯粹搞笑的影视作品,而对于一部影片的内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葛优参演的电影在搞笑之余,更多了一份对现实的冷静剖析和反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这与影片背后的导演和编剧的人文性关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影评人周黎明说,冯小刚从不满足于逗观众笑,他“希望观众在笑之余能静下来想一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那些问题,其中有令人沉重的,也有令人心酸的……”。再加上金牌编剧王朔的人文素养,就如葛优所说“其实王朔和小刚的东西,其跟搞笑不一样的东西在于它属于讽刺、幽默,是高于搞笑的”[1]。而与葛优合作过的其他导演如陈凯歌、姜文也都有独立的人文性格和素养,这也就保证了影片在幽默的基础上能让观众有更深刻的思考。

13年上映的《私人定制》,尽管影片的完整性和创新性稍显不足,甚至有人批判是《甲方乙方》的姐妹篇,但冯小刚本人却对本片的现实批判性打了9分。影评人周黎明为《私人订制》撰写的影评《冯小刚的喜剧之道》认为《私人订制》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批判现实的锋芒”。片中有两大段分别是描写权欲和物欲,一个是范伟扮演的首长司机过一把首长的瘾,另一个是宋丹丹扮演的清洁工当了一天超级富婆。范伟那段尤为出彩,将当下中国的官场百态尽收眼底,直观地反映了腐败往往不是个人品质造成的,而是整个机制的产物。这个故事的细节极为丰富,笑料也非常充足。宋丹丹这段戏是嘲讽有钱人的,但并不带仇富色彩。对主题仅点到为止,犀利程度不如范伟那段。最黑色幽默要数中间李成儒那段,应该是冯小刚最为个人的表达……可惜的是,“这一段情节光有设置,未能铺陈和展开,而且黑色基调未能完全转化成笑料。”周黎明的评价就事论事,褒贬俱有,应该说是中肯的。

而《私人定制》的5个段落或者板块,也确实全面的反映了当下中国的现实,除最后一个向被污染的大自然道歉的段落,其余4个段子可以分别命名为“革命梦”、“官场梦”、“雅俗梦”和“富裕梦”,“对应的分别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困境:社会集体无信仰;腐败成风;文化产业烂俗化;贫富差异过大。”正如葛优在影片中所说:“当你又一次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应该求助私人订制”,人们对残酷现实的难以招架迫使人们只能躲进梦里。且不论该片贺岁诚意如何,但对荒诞现实的荒诞表现却是露骨深刻的,我们可以抨击影片艺术性不高或者宣扬的价值观不正确,但不排除它表现现实的准确性。

三、对中产阶层的靠拢

一路饰演小人物起家的葛优在2008年的时候接拍了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该片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也让葛优由小人物专业户摇身一变成为当下社会主力的新中产阶层,其实从《手机》开始,葛优便由“顽主”变为中产,只是这部电影对中产阶级的表现是侧面的,主要通过建构一个前现代的乡村他者来参照充满谎言与欺骗的中产阶级生活,而在《非诚勿扰》中则开始正面表现这种新兴阶级。

自 2002年在国产古装大片的带动下,中国电影票房扭转了80年代以来持续下滑的局面,开始高速增长。这些古装大片对于电影产业的意义在于在大城市中培育了相对成熟的电影观影群体。从统计数据上看,观影群体80% 以上是15到35 岁的青年人[2],而从30元到100多元不等的电影票价以及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院线来看,目前中国电影的观影主体基本上是都市中产阶级。

《非诚勿扰》主人公秦奋和以往的小人物有了一定的区别,他是一个基本上衣食无忧的“成功海归”,功成名就后寻找自己的伴侣,也涉及目前正热的“相亲”主题,这种主体位置与新世纪以来国产大片所开创的以都市小资、白领及中产为主体的影院观众是吻合的,而他们的一些爱情、婚姻、人生观也更易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共鸣。

而影片故事的情节设置也不再局限于日常的柴米油盐,重点表现衣食无忧后的精神追求。《非诚勿扰1》在美丽的杭州西溪湿地和日本北海道取景,这种通过跨地域、跨国家的旅行,建构起中产阶级脱历史、脱地域化的、过着全球化生活的主体身份,美丽的景色伴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更让人倍感清爽,影片中葛优时而的幽默更增添看点。大多数的以中产阶级为预想观影人群的电影都越来越注重环境和情调的小资化和浪漫化,以符合这个消费主力人群的审美趣味。影片的语言也处处透露出中产阶层的身份和理想:“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已经不小了,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生活过十几年,没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现在学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的‘三无伪海龟。性格OPEN,人品五五开,不算老实,但天生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总体而言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语带自谦的表述也可以看出其中产的身份和追求,“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还有点婉约那就更靠谱了。我喜欢会叠衣服的女人,每次洗完烫平叠得都像刚从商店里买回来的一样。”

总之,正是因为葛优自身的喜剧演员素质和其创作团队的努力,加上对社会现实潮流的把握和对人生文化问题的思考,成就了葛优的“贺岁帝”头衔,也成就了国产电影的奇迹。

注释:

[1]燕然,《葛优喜剧的背后》[J],《大众电影》2011年第9期第41页

[2]产业报告,《影院观众的构成分析》[A].

参考文献:

[1] 卢悦,《葛优为什么会出名》[J],《新一代》2010年8月版。

[2] 胡龙华,《葛优——我非专业喜剧演员》[J],《电影》,2011年第2期。

[3] 贾磊磊,《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J],《大众电影》2011年第9期。

作者简介:张子荣(1988-),女,山东潍坊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

猜你喜欢
葛优
“葛优躺”让葛优赚大了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做人与处世(2020年1期)2020-09-22 01:27:55
『葛优躺』其实很伤身
葛优的两次签名
天真
葛优两口子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8
葛优两口子
爱你(2014年19期)2014-08-09 10:13:30
葛大爷人红不弃结发妻
葛优的左脸比右脸大
意林原创版(2011年8期)2011-10-27 04:27:40
和葛优吃饭
知识窗(2009年5期)2009-06-23 0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