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的瓦解与重建

2014-07-23 00:49蒋萧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身份认同

蒋萧

【摘要】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通过对绰号为“奶娃”的美国黑人男青年心灵成长之旅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在白人霸权文化氛围中美国黑人的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主人公通过对家族史和姓名的追寻,寻找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寻回并确定了自我身份和种族身份,成为了黑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奶娃 黑人文化 身份认同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令人瞩目的黑人妇女作家。1993 年,她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出生于俄亥俄州克雷恩镇一个工人家庭。莫里森的父亲是位工人,受尽种族歧视和奴役;母亲给白人家庭帮佣,艰难度日,这一切艰难困苦,都深深地印记在幼小的莫瑞森心中,培养起了她强烈的民族感情。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中的一员,洞悉了本民族在白人话语与权力中心中所处的边缘位置,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很实际的社会意义,被誉为“20 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爱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所罗门之歌》被公认为是一部典型的黑人成长小说,着力表现稚嫩的年轻主人公奶娃从少年到青年时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小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奶娃在美国北方密歇根的城市生活;第二部分,写他一路向南到弗吉尼亚州寻宝、寻根的经历。奶娃在寻宝过程中,没有找到金子,却得到了意外收获,从而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在离家的旅程中,他获得了自由,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根,也了解了祖先的辉煌过去,家族辉煌的历史给了他厚重实在的身份认同感,终于知道了“我是谁”,真正的从 “ 一个没有真实姓名的文化孤儿成长为黑人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主人公奶娃从小生活在一个与黑人社群疏离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从不关心人情冷暖,视财如命。受父亲的影响,奶娃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漠视别人的感受,对于黑人社群的文化传统十分陌生,对黑人民族没有感情。他浑浑噩噩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对他的祖先、民族更是一无所知。与家庭成员的冷漠关系以及压抑的气氛,令他难以忍受,让他有种逃离的想法。于是,他计划着去偷姑姑派拉特的绿色口袋里的金子,踏上了一条去往沙理玛的寻金之路。一到沙理玛,奶娃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对周围的环境和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他和当地人一起狩猎,吃狸猫的内脏,逐渐融为当地黑人中的一员。当奶娃进一步地接近黑人民族时,奶娃惊奇地发现在森林中,人们和动物们亲切地相互交谈,和树木、和土地,甚至和整个大自然交谈,和谐相处。他深深地被人和自然地这种和谐所吸引。靠在树上,“他感到了清香的桉树隆出地表的根部在摩挲他。就像一个老祖父的那双粗糙却充满父爱的手在抚爱着一样。”每当与自然地亲近让奶娃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爱,远离家人之后,他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他的家庭,审视他已往的所作所为。“离家千里,他想家了,想念他决意要离开的亲人。”他开始思念他的女友,为伤害如此深爱他的女人而感到羞愧,理解他的母亲,敬佩她能够度过这许多年无爱的生活。他也理解了他父亲的贪婪源于他童年的一无所有。奶娃开始反思自己在北方的言行,南方这片土地唤起了奶娃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从而逐渐的认清自我。得知那位富有传奇色彩能凌空飞翔的所罗门竟是他的曾祖父,他狂喜不已,为此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时的奶娃真正地领悟到当地孩子口中所传唱的“所罗门之歌”的意义,它是整个民族之魂的象征,是黑人文化之根,也是奶娃人生中的灯塔。

这次的南方寻金之旅,奶娃没能找到金子,但是让奶娃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根而真正地成长。在旅程当中,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尽管他没能找到金子,却找到了他的根,了解了家族的历史。找到了根的同时,他也找到了自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很清晰,很明确。”在一路向南寻金的过程中,奶娃寻金的目的渐渐地被寻找家族历史置换。他来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站在这块所罗门重回自由的土地上,开始对自己的姓氏和家族史进行追寻,他寻回了祖先真姓“所罗门”,寻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寻回并确定了自我身份和种族身份,他在心灵上和精神上开始认同于祖先,认同于传统。在了解到自己祖先的历史之后,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灵魂也得到历练,他一抛往日富家公子哥的做派,从一个长期依靠家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负责任的、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男子汉。至此,旧的奶娃消失了,一个全新的奶娃诞生了。

奶娃在寻找金子的过程中,却找到了比物质财富更宝贵的精神支柱。在他沿着祖辈的踪迹追寻时,他“不仅发现了自己家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他重新认识了自己,使奶娃真正懂得了只有接受了自己的过去和自己家族的过去, 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也可能真正地找寻到自我。”在白人文化霸权一统天下的局面中,虽然黑人在法律上独立于白人,但在精神上失去自我文化身份的黑人民族仍然遭受白人文化的奴役。即使是20 世纪,在经过两百多年的糅合之后,黑人仍然在“黑人”和“美国人”这两个相互矛盾和对抗的身份当中痛苦地挣扎着。作家莫里森竭力告诉她的同胞们寻找黑人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摆脱西方世界“精神奴役”、弘扬自己的文化是解决自身身份困境的唯一出路。作为美国黑人,要想在美国社会中生存下去,就要有容纳自己作为美国人和黑人这两个对立身份的勇气和能力,创造出区别于白人、又区别于非洲黑人的文化体系,继而形成自己的统一的、独立的美国黑人文化。通过对奶娃寻金过程的描述,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即“所罗门之歌”就是黑人要找的金子,只有找到了象征自己的民族之魂的“所罗门之歌”,才能摆脱白人文化的精神桎梏。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0.

[2]张颖.《所罗门之歌》:“追寻”的故事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29.

[3]莫里森 著.胡允恒 译.所罗门之歌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所罗门之歌身份认同
《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新论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