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4-07-23 15:58黄伟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体性学生

黄伟

【摘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现代教学论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现以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教育者的认同。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却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大的教材形势下,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使文言文教学高效化,必须摆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即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文章的阅读,知识的获取问题的思考。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导读、导学、导思的作用。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主体性 学生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现行大纲对其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中文言文篇目的增加,可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历届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所以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文言文,并加以应用,就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用。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人文主义思想,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尽管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悠久,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串讲法”。要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适应考试的需要。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忽视了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受课本的束缚,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灌输现成结论的方法,在处理教与学、知与能等关系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要想走出一条新路来,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摆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读书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三、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学生参与学生高度集中地阅读文言文,朗读文言文,自学梳理基础知识,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总结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思想。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激趣导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成功的导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迫切地去阅读文言文。

第二,揣摩文言文标题,作者生平,参照课文的第一注释,从而明确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阅读“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这一过程避免“结论在先”钳制学生思想,阻碍学生的创新学习。而应该给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留下较多的空间。现行的新教材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第三,让学生充分利用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写出译文,将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疑点的地方列出来。实践证明,学生所提出的疑点恰好是教师备课中的重难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时时闪现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了解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第四,译文基本写完以后,抽学习能力较落后者朗读译文,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学生给予指正,让译文忠于原文,做到“信、达、雅”,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虚词、实词、警句、章法等作一些深入思考。学生可质疑,可结合教师所抛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和课后练习题思考。这样,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加强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加强朗读、背诵。文言文是讲究朗读的,因为朗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更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基础,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精髓。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好朗读呢?一般情况下,先读准字音,再读出文意,然后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和其蕴含的深刻意义。比如,在朗读《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时,许多学生按照平时的读音读成“可汗”(kehan),这个词在书上的解释是“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属于专有名词应保留古音,所以这个词的读音就应该是(kehan),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后,就可以读准字音并记得很牢固。等学生读准了字音,再指导他们读好停顿,除了要读好课文中有标点处的停顿,还要根据课文意思读好无标点处的短暂停顿,避免因不恰当的停顿而引起误会。这样朗读时就能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能读出感情和气势。由于对文章的认识比较真切,有了一定的思考与感受,学生能完成这一任务。对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背诵可以使学生熟悉语感,便于品味古文的优美节奏和语言美,利于理解文义,体验情感。

第六,学后小结。学习一篇文言文后,弄清哪些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哪些有“古今异义”的现象,哪些是“通似字”的现象,以及虚词的用法、意义和句型、重要语句的理解。这些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分门别类地梳理、比较、归纳。在梳理、比较中,能发现词语含义和各类句式的细微差别;在归纳中,能将散见于课文中的各类知识形成系统的体系,便于掌握。这种归纳就是给知识穿线,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的任务是:把分散的、零星的认识集中起来,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把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纠正过来,把学生没有认识到的、特别是一些带规律性的知识补讲出来。

第七,激励。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润滑剂。在指导中,不时地给学生以激励,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当学生被困难吓倒时,利用激励因素,可以强化他的学习动机,强化他的学习行为,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整个课时的2/3左右,教师的导读、导学活动不得超过1/3,这样对教师就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得当,必须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精于取舍,点到为止,才能做得恰到好处。教师只在学习活动中起一个相机点拨的作用。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由此看来,一堂课是否成功,不是欣赏教师“滔滔不绝”的口才,而是具体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何。

参考文献:

[1] 田泽生.试谈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4).

[2] 激发VB学习动机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1,(4).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主体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