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2014-07-19 17:02黄雪莲
考试周刊 2014年42期
关键词:实施过程互动教学自主学习

黄雪莲

摘 要: 互动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充分主动参与,师生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观察、讨论、研究,在研讨过程中理解知识,把握规律,形成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互动教学 自主学习 多边交往 实施过程

1.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背景.

传统的班级授课体制把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机械化、固定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差,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观念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互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以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为线索,诱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探索研究,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1.2主要理论依据.

1.2.1建构主义思想.构建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地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

1.2.2合作教育论.提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培养民主个体,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2.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实施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教师意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发展生存的生命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但当前许多课堂都是满堂灌或直奔主题而直接进入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上课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互动教学把学生主动学习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实施互动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互动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间围绕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观察、讨论、研究,在研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握规律,形成体验.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效应,产生教学共振,实现教学相长.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1营造互动教学环境,培养发展情感意识.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个人发展的氛围.互动教学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3.2酝酿互动的开放性,培养主动意识.

3.2.1创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和教师的主导观.

引导学生改变过去接受性的学习思想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肯学.让学生意识到:上课是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相信自己在教师指导下会学,且能学会.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思考、分析,大胆质疑,敢于争辩.教师要破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2.2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要求,相反要求更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课前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课堂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我国在数学史上的卓越成就,善于利用投影及模型教具展示数学美,多联系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觉得有必要学好数学.

3.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互动教学开展的保障.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首先要把每节课的内容归纳成提纲进行讲授,这样便于学生做笔记,容易记忆.大约3~4周后,可列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让学生以提纲为拐杖、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最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把一节课的内容归纳成提纲.其培养程序如下图所示:

3.4完善学法指导,激活学习潜能.

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加强.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对具体的学习活动或具体的学习内容加以针对性的指导,逐步向学生渗透类比、归纳推理、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3.5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下面以探究《矩形、菱形的性质》为例说明互动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目标:(1)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的有关性质.

(2)在直观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

3.5.1引趣导学.

这一环节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导出,目的是激发学生探讨新知识的动力.乌申斯基斯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前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求.

教师利用自制的活动教具分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和菱形的过程.

(1)如图1,请同学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角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矩形的定义.

(2)如图2,请同学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边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3)如图3,请同学们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对折线的交点处剪下一角,猜想一下,这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图1

图2

图3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3.5.2学生预习.

此环节由学生课外独立完成,学生带着老师设置的悬念或问题主动地学习书本内容.要求阅读时在课文做上标号,并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提要.尝试做1至2道的练习题,课前交小组长检查.教师也可就课前提出的思考题以提问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

请同学们用自制的矩形、菱形模型或纸片,通过动手操作、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自主探索矩形、菱形的性质.把探索出的结果填入下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揭示新的性质,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3.5.3讨论启发、鼓励质疑.

课堂上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由学生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老师设计的问题一起讨论.最后小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新方法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了解讨论情况,而且每次都参加1至2个小组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敢于质疑,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加以启发、点拨.

(1)矩形、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何联系与区别?

(2)如何把自制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模型变成矩形、菱形?经过讨论后由学生到讲台演示和归纳.

(3)矩形和菱形的面积怎么求?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营造人人参与的民主气氛,展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

3.5.4巩固性练习.

此环节是学生将已学过的新旧知识综合应用到新的情景中,解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巩固和延伸、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要精选,讲解时要有针对性,根据练习后的反馈信息,讲清普遍性的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样既重视了学法指导,又有利于学活学好知识.

(1)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摇?摇)

A.对角相等 B.四条边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四个角相等

(2)如图4,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D=60°,对角线AC=6cm,则BC=?摇?摇 ?摇?摇,AB=?摇?摇 ?摇?摇.矩形的面积为?摇?摇 ?摇?摇.

图4 图5

(3)如图5,菱形ABCD的周长为16cm,∠ABO=30°,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求对角线AC、BD的长和菱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运用探索出来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5.5总结性评价.

练习结束后,教师对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学生有了新思考新结论,这就是创新.此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学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兴趣地探索知识的奥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

学生归纳总结:

(1)矩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平行四边的一般性质.

(2)矩形的角特殊,菱形的边特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3.5.6检测回授.

教师要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在每节课结束之前(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检测,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的选择体现新旧知识的相关性,起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互动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大量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和学习的机会,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4.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的评价

4.1构建互动教学评价的合作交流平台.

4.2加强对“互动双主体”意识的评价.

在教师、学生、问题三者之间,任何两者都是矛盾互动关系,同时,任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没有教师的主体意识,“教”的活动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没有学生不竭的主动性的焕发,教学永远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教师主导地位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开展.

总之,只要教师有发挥创建互动教学环境的意识,让富有新意的互动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堂的“教”与“学”,把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学生就能健康成长,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吕世虎,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3]黄振河,张柯彦.主导、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化学教学,2003,12.

猜你喜欢
实施过程互动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要有机结合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