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浅谈

2014-07-19 23:18马兰
考试周刊 2014年42期
关键词:伏笔文眼疑点

马兰

摘 要: 教学切入点是一堂有效课堂的突破口,切入点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和教师的素养进行综合考虑,找得准确、巧妙,一堂课才上得结构紧凑、行云流水。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疑点 伏笔 修辞 文眼

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恰当的“切入”,犹如“穿着一串珍珠的线”,会自然而然地带出文章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题。

一、疑点切入,激起浪花

《范进中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最终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文章内容虽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要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体会到“封建科举”的“危害”,似乎颇有难度。

可以这样切入:结合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一导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比想象中还要好的效果——学生个个埋首于课文,试图找出简洁的答案,细寻却无功而返的结果,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挑战欲。学生的回答层出不穷,理由也颇有道理。在一片争议之后,当教师把原著中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54岁”写在黑板上,学生看后有惊喜,有失望,有不解,最终都归于一种表情——不可思议的惊讶。教师趁热打铁,把封建科举进阶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然后静观学生之变。果然有学生按捺不住地叫起来:“那他考了多少年啊?”“他几岁开始考啊?”“他为什么考那么多年还不放弃啊?”……于是,在边了解封建科举各阶段考试时间及年限,边揣摩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迥异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文章主旨,可谓“水到渠成”。

二、巧借伏笔,背景切入

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按一般的教法,上课伊始先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然后进入文本。这样设计没有新意,而且小说是一篇外国作品,距离现在已有100多年,空间、时间上都与学生有非常大的距离,直接进入背景的介绍,课堂一开始就会很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巧借文中的伏笔,小说第四段中的“又出了什么事啦”,以学生疑惑的眼光,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以“又”字巧妙地切入创作背景及作者,“又”字写出了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如此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有时空的隔阂,使背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课堂设计流程中,不显得突兀,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做了有力的补充与铺垫,切入自然无痕。

三、巧借修辞,一线贯之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因为文章较短,所以以前教本文时,我都是按部就班: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所写的景物:山和水——概括2—5小节的大意,即“阳光下的小山”、“白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体会写水的妙处。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也把文章讲死了。

其实文中的比喻如珠似玑,于是我以此为教学切入点,用“冬天的济南像?摇?摇 ?摇?摇”概括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学生很快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等。这成为他们进一步体验品味的一个平台,我感觉课堂“活”了起来,讲起来也得心应手。

四、巧用“文眼”,一石二鸟

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抓住“文眼”,细读“文眼”所在的段落,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思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和结构,较好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写作目的。就《安塞腰鼓》而言,作者采用了“文眼”连串法,也就是运用了“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设“眼”手法,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在主体的每个部分的结尾。“好一个”这一修饰语(表示反问的)强化了作者表现的思想情感,增强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于是我就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作为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的场面,给人以联想与思考,沉重的响声激荡着观众的心,安塞腰鼓这特有的地域文化养育着一代豪放粗犷的人,表现出作者的赞美情感。我还巧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作为第二个切入点,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尤其是赏析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语言特色和清晰明了的结构特色,可谓一石二鸟。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远不止这些,还可以从题目切入、从关键句切入、从创设情境切入等。语文教师应对文本做全局性了解和研究,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桥梁,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促进有效乃至高效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伏笔文眼疑点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始于深度诠释疑点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巧用方法 突破疑点
解析西藏古建筑具备防雷措施说法疑点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